青岛日报2021年1月5日6版
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
企业家“吐槽”青岛
成立之后再无下文,行业协会不应成摆设
去年,我们行业成立了全市的行业协会。一开始我们还寄予厚望,很高兴终于有了一个同行间对接交流的平台。但举办了成立大会之后,已经过去四五个月了,到现在不仅没开过会、举办过活动,甚至连会费都没交。大家光知道有个协会,结果没发挥任何作用。
行业协会对我们这类中小企业特别重要。大企业有知名度,一说大家都知道,它们可能无所谓。但小企业真的很渴望能利用协会这个平台,有更多宣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企业运行有四年了,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经过不断打磨也赶得上国际领先水平,未来要进入市场快速拓展期。团队成员目前大部分都是研发人员和工程师,没有实力建立庞大的市场团队,本来期望行业协会能成为同行和客户了解我们的一个“捷径”。大家知道了我是做这个的,才有机会在项目和订单上合作。还是希望协会能实质性地运转起来,通过定期组织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互通有无,真正发挥作用。
——某中小企业负责人
招20名硬件工程师,辗转青岛潍坊耗时数月
在青岛,高端人才招聘成为企业很头疼的问题。我最近招聘20个硬件工程师,特别难,光在boss直聘一个平台上就线上沟通了1144人。因为青岛这方面人才总量少,匹配度低,经历线上沟通、视频面试、线下面试三轮,还到潍坊招了一批,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招满。如果在人才储备量大的深圳,可能最短一周时间就招齐了。
青岛想要发展,就要像做流量池一样,把人才池子做大。为什么深圳房价高、人员流动率高、薪资高,但很多企业还是将硬件等相关研发放在深圳,因为那里的人才真的像自来水一样,企业缺个人,今天面试,可能第二天就能到岗。我们在北京、深圳设立两个分支机构,就是因为算法和硬件类高端人才在青岛不好找。在深圳招聘电子结构工程师就非常简单,条件匹配度也很高,比如有紧急项目要招人,先网上筛选,再线上沟通,最后线下面试,我飞去深圳一趟基本就可以确定人选了,在青岛还做不到。
——青岛某高新技术创业企业CEO
当年不受待见的小企业,竟然成了资本市场宠儿
创投风投投资企业就是投资未来,要研究和把握企业未来3年、5年的发展前景,用未来眼光布局现在,而不仅是限于企业当下的发展;同样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更需要用创投眼光招商引资,不能简单地以当下企业能带来多少投资额衡量,尤其是与“四新”经济相关的企业,更需风物长宜放眼量。
近日,国内一家很有名的大健康企业上市,当天市值超过几千亿元。曾投资过这家企业的创投机构告诉我,几年之前,他们曾经把这家初创期的大健康企业与另外一家头部机构的分支机构引到了青岛,头部企业的分支机构体量比较大,直接投资额可观,各个区市都想引入,出台的优惠措施一个比一个力度大;相反这家“小不点”的大健康企业刚刚初创,直接投资额小,短期内产生不了效益,因而受到“冷遇”,直接对接的区市没几个,后来落户到了一个区的孵化器中,无人问津。两年之后这家大健康企业悄悄搬去外地,再之后,这家企业突飞猛进,成为投资界的“宠儿”,直至最近登陆资本市场。
如果青岛在招商引资中有创投眼光,如果当时青岛“大”“小”一视同仁,把这家大健康企业留下,从青岛起步、发展直到上市,那么今天青岛的大健康产业、“四新”经济就可能会在全国都占据一席之地。
—— 一位创投风投机构负责人
针对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应更具竞争力
近年来,青岛对集成电路行业的布局意愿很迫切,我们当初也是受这种热情感召,来到了青岛高新区创业。我从事的是芯片设计行业。这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流片费用动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产业周期长、见效慢。
青岛高新区尽管有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但相比无锡、厦门等国内很多城市缺乏竞争力、落地难。崂山区的补贴政策在青岛力度相对大些,但和先进城市比仍然有差距。
在青岛,我做了多次流片都没有拿到补贴。为了更好的发展,目前我们将部分业务转移到其他城市。我们能感受到青岛正在发力布局新产业,也希望自己所在的行业可为青岛未来的发展提供助力,更期待青岛出台更具竞争力的新产业政策。
——青岛某集成电路企业负责人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