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心仪(青岛理工大学 学生)
幸福感越来越少?做事越来越畏手畏脚?害怕达不到目标而焦虑不安?这像不像现在的你?你真的快乐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提出:这届年轻人的压力到底是什么?处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更远更深重的思虑,一些老一辈人对于当代年轻人存在着的“偏见”,自身对于内心成长的焦虑,无处寻找真正满意的自我......作为青年人聚集地的高校,亦不能逃脱被焦虑与压力的重重包围。高校学生跳楼事件频发,“内卷”现象日益严重,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堪重负。
此前,有媒体对中国顶尖高校中的“绩点为王”现象进行报道,并指出“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同样,哪怕在普通高校,部分学校1%的保研率,让很多同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在学校这个评价体系中所谓“优秀的人”,不断给自己施压,甚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那些保研必做事项,而忽视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诗和远方。从小学到大学,因为成绩差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难道,只有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学生才是对的?其他学生的人生便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吗?
生活中无数把尺子用精密的刻度衡量着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近乎苛刻的评价体系并未留给我们更多喘息和试错的机会。同样,类似的现象在社会中屡见不鲜。明星每一次的上镜,妆容、身材、甚至表情神态稍有不妥便可能第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大龄未婚女性被评价为“自命清高”,逼婚在比较落后的地区仍是普遍现象。每一个年龄段的我们都被在潜意识中划好了最佳标准,不遵循主流标准,便可能被划归为特立独行。
如今,击垮一些青年人斗志的想必就是安全感的缺失。相对单一化的标准让我们害怕失去在这个社会立足的位置。压力迫使我们选择做更有把握的事情,选择做更容易取得成果的事情,选择做大家普遍认可的事情。而害怕犯错,又让我们没有底气把手头不确定的事情继续下去,最后只能遗憾地想——“我本可以”。
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吧。这个社会不应当是“非对即错”的,评价标准也不应当是那样犀利苛刻的。我们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发声权。如果再给予我们多一点点包容,给予我们多一些试错的机会,给予我们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我们的幸福感便会增加很多。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属于被评判中的强者,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彩。当评价的标准突破了片面的界限,当我们有机会犯错并弥补自己的错误,我们便能更无后顾之忧地奋斗,放开手脚地向前奔跑。那时的世界,会更加温暖。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