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1月6日第14版
本报记者走进市南区太平角社区和市北区胶州路社区
献计老城区复兴,居民商户畅所欲言
■本报记者与八大关街道工作人员、驻区企业和太平角社区居民座谈。
■本报记者与胶州路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座谈。
零距离接触 在现场聆听
“三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文化引领,老建筑玩出“时尚范”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老城区是青岛最宝贵的财富。徜徉在林荫路上,穿梭在老建筑中,耳边响起阵阵波涛声,一种只属于青岛的独特感觉令人陶醉。建设国际时尚城,复兴青岛老城区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市民的呼声。
2020年12月31日,本报记者来到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太平角社区,与街道工作人员、驻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畅谈。围绕如何结合特色文化复兴老城区、完善老城区基础建设、提升区域形象开发旅游、激发老城区的新活力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八大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孙申智:
青岛老城区要复兴,关键环节是把人留住,尤其要把年轻人留住。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从强化产业入手。老城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要以文化为依托,对接优质产业资源,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把老城区打造成吸引年轻人的创新创意集聚区,以创新求活力,以创意树品牌。老城区有很多优秀的建筑,结构独特,可以考虑将这些老建筑转化为时尚文化点位、网红打卡地、创意天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与新城区相比,老城区基础设施的短板比较明显,由于用地紧张停车难问题尤其严重。因为停不下车,许多想来老城区游玩的人另选他处。下一步,应该加大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力度,多引进新技术、新理念破解停车难题。
●八大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同柱:
八大关区域是青岛老城区的精华所在,也是老城区最有文化味儿的地方。区域内有300多幢老建筑,大多数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每一幢建筑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为优化历史文化街区,培育开发特色文化院落,近年来,市南区有规划、按步骤、分年度实施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有效利用了一批老建筑。通过这些老建筑的“活化”,打造出“时尚范儿”,吸引到了很多新游客。
有故事、有文化的老建筑受市场认可,很多企业都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地处风貌保护区,一些老建筑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这让部分优质创意无法落地,非常遗憾。建议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认真听取企业方案,共同研究老建筑的使用,开拓新路径,打造新热点,聚拢新人气。
●万博美食汇总经理洪周慧: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在青岛老城区工作生活已有十几年了,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青岛老城区风景优美,白天的时候人很多,可一到晚上就各自散去,不愿意留在这里。复兴老城区,应该让老城区的夜晚和白天一样吸引人。建议有关部门丰富老城区业态,着力打造夜经济,吸引人气。前一段时间,我们就策划了一个“月亮市集”,效果很不错,参与者众多,希望可以持续开展下去。
●东方海纳集团总经理张璐:
作为一名青岛人,我非常热爱老城区,也经常向外地朋友推介青岛老城区。建议有关部门用更丰富的方式来展示老建筑,可以将文化演出融入蝴蝶楼、花石楼、公主楼等名人故居,让经典“活”起来。
与其他旅游城市的老城区相比,感觉青岛的老城区比较散,在游客的脑海中,个体印象强,整体印象弱,集聚效应有待提升。在今后的宣传推广中,建议将青岛老城区作为一个主体推介,在国内外游客脑海中强化“青岛老城区”的整体印象,以合力谋求突破。老城区商户也要强化抱团意识,以合作聚人气、提档次。
●太平角社区居民李桂英:
在太平角社区生活了一辈子,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东部城区相比,仍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以农贸市场为例,太平角社区周边区域的农贸市场都比较小,买菜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希望能够在太平角社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方便社区居民购物。
想要重启老城区活力,关键得有人,有生活。生活在老城区的老人不少,但平时出门不多,街道上显着冷清,没有人气。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角度出发,多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把老人从家里拉出来,为老城区增加活力。
回归本源,老街区期待“烟火气”
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拥有40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500多栋文物保护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在留住文化根脉、保护好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街区配套,聚拢人气是老城区复兴的关键所在。
2020年12月31日,本报记者来到市北区即墨路街道胶州路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里院原住民、新生代居民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好老城区历史建筑、升级历史文化街区配套设施、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为老城区聚拢人气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胶州路社区书记杨玉林:
如今的市北历史文化片区,起源于十九世纪末青岛开埠时期,也是青岛华人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青岛城市建设初期的华人居住区,我们辖区内的四方路片区里院建筑群,是青岛乃至全国特色民居的典型代表,正在有序改造中。截至目前,包括广兴里在内的四方路街区一期约2万平米的保护修缮工作已基本结束,二期、三期共计10万平方米风貌保护建筑的修缮和招商工作已经启动。
目前来看,购物不便是老城区改造后的痛点之一。建议在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的同时,招商工作除了着眼规模较大的公司,还应兼顾吸引餐饮、百货等小店铺入驻,为来此感受历史文化的游客和市民提供日常所需。
●胶州路社区工作人员肖云礼:
目前,市北区市级风貌保护区有四方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无棣路、黄台路、三江路6大片区。其中四方路片区,里院建筑非常集中,而且保留下来的里院建筑各具特色。从地理位置上看,四方路片区西侧是著名的中山路街区;南侧有天主教堂和青岛地标景点栈桥;向北,距离不远处就是有“青岛华尔街”之称的馆陶路百年老街;西北侧,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正在带动大港港区全面升级……可以说,在诸多老城旅游资源中,四方路片区地处资源腹地,是老城旅游人员流动的必经之地。
一个孤立的景点、街区、商业街难以形成大范围、可持续的影响力。无法形成具有统一文化氛围的“街区”。建议市级层面加强老城统一规划,在突出各景点、街区特点的同时,将里院、栈桥、教堂、中山路、馆陶路等具有不同实用功能和历史符号的地点联动起来,整合成结合了山海风光、历史沉淀的大风貌区,“一加一大于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胶州路社区居民卢爱君: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这段顺口溜在老青岛人中流传已久,说的就是青岛的老字号,而这些老字号曾集中在四方路片区和中山路片区等老城区。老城区有历史积淀,有人文故事,这些宝贵资源是吸引游客、聚拢人气的“传家宝”。
我们这些老居民每年都回里院过邻居节。前年邻居们从家里带来好多老物件,举办了一次老物件展,没想到展览当天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观。现在这些老物件继续在社区展出,仍然能吸引不少游客来“看稀罕”。盛锡福的帽子、天德堂的澡票以及油票、笸箩、风箱等老物件,每一件都能讲出一堆故事,让老人看着亲切,年轻人看着新奇。建议老城区改造一定要给老城文化预留空间,开辟小型展馆,展出不同系列的老物件,用老城历史凝聚人气。
●胶州路社区居民邓延旭:
我是广兴里的老居民。在我们这些老青岛的记忆里,四条街围拢的广兴里,曾经商家繁忙买卖兴隆,烟火气十足。
现在街区经过保护改造已经重新开街,百年广兴里不再是破旧不堪的老房,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最前沿的技术展示厅,但原先的历史风貌似乎少了。建议从当年有历史传承的店铺中优中选优,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再度入驻,吸引人流,聚拢人气。比如博山路的天德堂浴池,曾经有青岛最早的电梯,如果恢复营业,不但可以继续经营洗浴,店面的百年历史也可以做成一个展室,从一个店面的变迁,让游客感受老城的百年脉络。
我问你答
1、如何充分利用好老城区历史建筑?
●八大关街道办事处城发办负责人姜良:
建筑是人修建的,应该为人所用。青岛很多老建筑平日里都关着门,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能被市民游客所了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老建筑,应该让老建筑放下“身段”,打开房门,零距离接触市民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服务城市。
●胶州路社区居民高学洲:
里院是青岛独特的建筑形式,老城区的居民对它很有感情。近年来有关部门在里院的利用上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兴里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修缮,昔日的大杂院建起了工业设计产业园,赋予了新生命。建议有关部门丰富里院的用途,在临街一楼门头房招商吸引青岛特色餐饮、文创商铺,更好聚拢人气。
●胶州路社区居民卢爱君:
老城历史建筑修缮利用,一定要修旧如旧,千万不能将老楼修成“新房”。在这些修缮的老楼里,应该预留展示老城人文历史的空间。可以借鉴周庄、乌镇等著名古镇的做法,利用互通体验式的手工作坊,让游客在剪纸、烙画等传统手工艺中感受老城文脉。
2、如何为老城区复兴聚拢人气?
●万博美食汇总经理洪周慧:
十几年前第一次到青岛时,感觉青岛老城区白天很漂亮,但夜晚亮化太差,黑漆漆一片。 经过多年发展,老城区的夜晚依旧不够“亮”。这对聚拢人气很不利。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系统研究老城区夜间亮化,用灯光把老城区的夜晚装饰得漂漂亮亮,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前来。
●胶州路社区工作人员李程程:
现在的年轻人旅游,出发前都会从网上搜罗旅游目的地的网红打卡地,作为旅游攻略。老城复兴打旅游牌,应该加大网络宣推,将栈桥、中山路、天主教堂、里院街区、馆陶路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成网红打卡路线,吸引年轻人的脚步。
●胶州路社区居民孙家丰:
前段时间,天主教堂举办了一次灯光秀,天寒地冻的冬夜,照样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天主教堂周边的夜经济也跟着火爆起来。直到现在,灯光秀结束好长时间了,还有人问我灯光秀什么时候还能举办。从这一活动就能看出,老城复兴要聚拢人气,需要靠有创意的活动。不能仅靠单个活动完成,也不能靠单个地点完成,而是老城所有片区资源的活动整合。
3、老城区复兴中有哪些短板?
●八大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孙申智:
相比新城区,老城区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复兴老城区,应该对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补强,一方面强化建设改造力度,一方面提高管理运维水平,努力提升城区品质,改善区域生活质量。
●胶州路社区书记杨玉林:
由于道路比较狭窄,西部老城停车位“一位难求”。很多道路两侧停得满满当当,单向通过都很难,更不用说双向错车了。因此,停车问题是制约老城区复兴的先天障碍。主管部门应该重视解决老城停车难问题,通过多种手段规划建设停车场。
●胶州路社区居民赵杨:
购物不方便是老城区改造后的短板之一。原有的老字号因经营原因或搬迁或关门,新的商超综合体又没有配建,造成市民和游客购物难。建议通过优惠政策让老字号重新入驻,以吸引游客人群;规划配建商超综合体,以吸引年轻人群体。
本版文/图 崔 武 赵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