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璇琴(青岛大学 学生)
95后的任赛男毕业之后,选择了寿衣模特这个很多人都不理解的职业。因为忌讳,妈妈劝她辞职,同学们也与她渐渐疏离。但她表示:“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体面告别,是一种慰藉,请不要把我当瘟神。”
任赛男身边的人对待殡葬行业的态度正是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缩影,虽说各行各业没有贵贱之别,然而殡葬却因为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令人心生忌惮。许多人都认为殡葬是不吉利的,这使得与之相关的行业也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去揭开这层面纱的人,不仅少之又少,更有很大可能像任赛男一样,不被理解和支持。
不仅是寿衣模特,殡葬礼仪师、入殓师、火化师这些与殡葬相关的职业都常常受人非议,并且他们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不参加亲友的婚寿喜筵,不主动告知别人自己的职业,不递名片不握手,不对客户说“你好” “再见”“一路走好”等。笔者认为,殡葬相关的行业是极庄严肃穆的,他们顶着心理压力陪伴死者体面地走过最后一程,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而非避之不及的态度。
造成如此局面的,不仅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承,还有“死亡教育”的缺失。早在1976年,美国就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的死亡教育几乎为零,所以才会谈“死”色变。但只有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才能让死亡不再是禁忌,让殡葬行业从根本上摆脱偏见,适当地开展“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
在我国,殡葬习俗本身充满着神秘敬畏的色彩,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教育,从而对殡葬去偏见化,去忌讳化,去鬼魅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将殡葬看作一场郑重、严肃但不神秘的仪式,对殡葬行业少一份偏见与非议,多一份尊重与理解,让其由特殊回归普通。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