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国展”青岛开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现书法艺术创变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8日讯 囊括了篆、隶、楷三大书体的正体书法,天然具有雅正风范、正大气象,历3000年始终是书艺之基石,时代审美的永恒追寻。新时期的正体书法在绵延的历史进程中,又将呈现怎样的创变特征?今天上午,“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铁博览中心开展,从全国近18000件来稿中严格筛选出来的293件入展精品,或将给出一种答案。    

高规格国展来青岛“固本正基”

作为疫情以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启动并展出的首个高规格“国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也是新时期以来青岛首次由官方举办的国展。它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西海岸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同时也被看作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岛城市建置130周年献礼的2021年首场文化盛宴。

在今天的开幕仪式现场,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虽未到场,却通过视频明确了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他说,正体书法,篆、隶、楷诸体都有极强的艺术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范式”、“法度”制约性;它们的创变空间,既大又小。因而如何在继承中开掘意蕴、突显个性,对于书家来说,就是一个既是基础性的也是综合性的大考。

在他看来,正体书法对于书者的要求相当高:“既需广取博学,溯本求源,精研法度;又须灵心独照,精思敏悟,在神思畅想中捕捉灵光。而它们天然所具有的雅正风范和正大气象,是书法史亘古不变的永恒向往,时代审美的永恒追寻。”因此,倡导、推广正体书,对当代书坛来说,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固本、筑基意义。

而筹备几乎贯穿全年、因疫情而一再推延的这场展览,也已远远超出了书法艺术本身的专业价值,被赋予了一种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凝心聚力以艺抗疫,以正书而正人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全国293位书者诠释“守正创新”

本次展览共收到17409件作品,其中楷书10027件,隶书4915件,篆书2467件。论及投稿作品数量,山东省居首,共计2033件;河南1390件,江苏1244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筛选,共有293位作者入展。

从1994年中国书协主办首届全国正书展览到2021年第五届展览在青岛举行,历时17年。17年过去了,新时期的书法呈现哪些新样貌,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在293位入展书者的作品中的?

据展览组委会介绍,此次入展作品书体纯正、取法高古、风格多样,体现了书者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开掘,代表了现阶段正体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更是当代正体书法艺术风貌和时代价值审美的集中反映。

山东省书协副主席、青岛市书协主席范国强则更为具体地告诉记者,17年当中,作为全国正体书法创作最权威的展览,它的展示与引领功能不容忽略,在这个意义上说,“守正创新”的展览理念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虽说从一开始,“守正”与“创新”就是展览中并存的两个关键词,但范国强能够明显感觉到,展览的侧重点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转化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在最初的几届展览中,守正的意义可能占据更大的比例,而越往后发展,创新的作用愈加凸显。“正”与“新”,“守”与“创”的内涵和关联,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引发人们的思考,并由此彰显出正体书法创作的时代精神气质。

他举青岛唯一一件入展的隶书作品为例,这件作品明显是在传统汉隶的基础上,结合了明清隶书的创变,其中尤能看出明人所推崇的以“奇”见长的《夏承碑》的影响。在范国强看来,守正与创新也一直是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关键词,曾经老一辈书家不主张去学的的个性化书体,也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被后来人所接受和吸纳,成为创新的正道。这一点倒是与青岛正在倡导的山海书风的开放、包容,正相契合。

17年前参加了首届正体书展的青岛市书协副主席、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宋文京告诉记者,展览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除去过去常见的以六尺整张书写的小字以外,字比较大的对联等非常个性的表达,如楷书中有魏碑风格的大字书,尤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它反映了正体书风格多样性、个性化的探索。他评价说,这场展览对于传统挖掘得更深,取法更加多样化。原来我们觉得秦汉以下都不学习了,还有人说夏商周三代以下都不学,现在我们看到宋元之后都有人学习借鉴,甚至清隶、清篆也有人效法,这反映了一种“转益多师”的书法传承态度和趋势。

国展上拂过的青岛山海地域书风

今天的开幕式上,首次播放了《山海情深、翰墨青岛》和《翰墨山东、正书天下》的专题宣传片,其中前者更是直观向人们展示了青岛的历史文化,青岛书法的深厚底蕴,以及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具有山海特色的地域书风。来自山东省王羲之书法特色学校青岛西海岸兰亭小学的孩子们也通过特别录制的短片,献上了一场精心编排的书写表演。在优雅的音乐旋律中,孩子们手执毛笔,打起“书法拳”,奋笔分别用篆书、隶书、魏碑和唐楷四种正体书写下“山海情深、翰墨青岛”。

今天现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场国展上拂过的强劲的“山海地域书风”。它以历史的方式呈现:秦始皇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青岛琅琊台刻石为至今唯一秦篆遗迹,被誉为篆书极则。这种小篆正是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而作为“可著圣道,可发王制”的官方正体字。据说,本次展览的举办地,距离刻石发现地青岛琅琊台故址二十余公里,如此关联也为本次正体书法展平添了不少悠远而庄重的意味。

它也呈现于当下青岛渐入佳境的书法创作梯队的气质面貌中,“青岛的书法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宏阔的的学术思考、完善的展览机制、丰富的创作面貌,体现出青岛书法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这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对于青岛书界的褒扬。实际上,在承办此次国展之前,青岛已成功举办了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暨首届青岛国际书法双年展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书法展览。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青岛有17人入展,不仅远超山东其他各地市,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名列前茅。而在此次正体书法展览中,青岛最终有四位书者入展,在省内居首。这些都充分证明了青岛书法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说,青岛书法界正逐渐形成一支有学术厚度、有创作实力、有组织能力、有干事精神、有成熟经验的人才队伍。以“山海情深”为文化品牌,以“雄强、苍深、开放、包容”为内核的青岛地域书风理念正逐步深化……

如果说“雄强、苍深”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夯实,“开放、包容”则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式和手段。范国强说,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吸纳之中,不断置身于高规格的展览平台之上,城市的文化艺术才能开拓视野,获得发展和提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