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0日讯 “秋收冬藏”,正值寒冬,吃得多、动得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态。殊不知,如不注意锻炼,跟身体一样“蛰伏”起来的,还有皮下日渐堆积起来的脂肪,待到春暖花开之时,看着体重计上高高翘起的指针,估计不少人“悔不当初”。
那么,如何在冬天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运动呢,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遍布社区和公园、广场的健身路径是不错的选择。根据市体育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健身设施1万余处,基本建成了城区“8分钟健身圈” 和农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于亲华说:“经过这些年来持续不断的建设、更新,市民想要使用健身基本能够‘举步可及’,特别在冬天,我们设置的这些难度不大、强度适中的器材,非常适合普通市民的日常锻炼。”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市区的不少户外健身器材,已经升级到第二代的智能化阶段。与第一代基本要靠“自己把握”的“铁疙瘩”相比,第二代智能化器材不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学习使用要领、了解锻炼部位,还可以通过器材上的屏幕或手机APP实时查看运动数据、监控心率,甚至与在不同地点锻炼的市民来一场“云PK”,锻炼效果一目了然的同时,平添了健身的乐趣。
以金茂湾购物中心外一条不足百米长的健身路径为例,就放置了13组26个不同类型的二代智能健身器,其中包括漫步机、 钟摆转腰器、椭圆机等常见器材。于亲华建议,市民在冬天使用这些器材时,除了应该按照指导操作规范使用、量力而行外,还应该尽量戴上手套,特别是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金属部分。“因为气温降至零下后,人体皮肤接触到冰冷的金属,很可能造成粘连,直接带来伤害。”
青岛大学体育学院教师李鑫则认为,在户外使用健身器材时,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这些活动一般强度都不大,最好带上一件厚点的外套,在运动结束后迅速披在身上。”此外,锻炼时段也很重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不能“披星戴月”,应待太阳升起后再行锻炼为好,以防寒冷引起的疾病或者意外。“锻炼身体还是应该应时而动,像青岛最近的寒潮导致气温一直在冰点以下,再加上大风天气的影响,就不太适合户外运动了。建议市民遇到恶劣天气,应适当减少或杜绝户外健身,改为室内健身。”李鑫说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羽)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