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家长怒退家长群,发视频称自己承担了老师的工作;一父亲因无力完成孩子课后辅导等任务,家长会上崩溃;青岛家长投诉学校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引来教育部为学校“撑腰”……这几年,家校共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随着家长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推动学校民主管理、丰富学校校外资源等“双赢”之余,关于家长对学校权利的过度入侵、老师过度“放权”增加家长负担等讨论也不断出现。在今年青岛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聚焦这一教育热点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做客嘉宾:张先生
边界不清楚 老师、家长都喊累
每年新学期开学,换班主任、调整任课老师、调座位等学校安排“集中出炉”期,往往也是家校权利“角力”的关键时期。下至幼儿园上至高中,学校新学期换老师时,常遇到来自家长的阻力。“新入职老师不行,没经验;年龄太大的不行,精力跟不上;结了婚还没生孩子的不行,怕带班带一半怀孕生孩子……”有学校老师曾向记者直言,家长们挑选老师的理由五花八门,为了向校方施压,家长们甚至会分头“作战”,一部分跟校长“谈判”,一部分通过投诉向学校施压。除了“插手”教师人事安排等学校重大事务外,部分家长还会对学校课堂教授进度、校内活动组织、各项赛事选拔、优秀学生评选等多个事项进行干涉。
与家长过度干涉学校事务一样愈演愈烈的,还有各种投诉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家长投诉。“每天放学回家,孩子作业需要我们检查、改错,再把不会的教会,还需要打卡当天的复习和第二天的预习内容。艺术节、科技节准备工作全由家长完成,甚至连班级材料打印都要家长轮流来……如果什么都要我们家长来,还要老师做什么?”家长张先生表示,从幼儿园帮孩子做手工、到一二年级进校打扫教室、再到现在每天辅导功课,他和妻子要应付老师安排的各种“任务”。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家校共育这一大口号下,学校和老师向家长们让度权利的同时,不少老师也确实把自己原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交由家长来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做客嘉宾:市政协委员、青岛电子学校校长 崔西展
家校不错位不乱位
才是破局关键
“这个问题往小了说是家校关系的问题,往大了说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再往深处说,则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念的误读。”崔西展告诉记者,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所有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前两项属于文化基础,以学校为主体教给学生;中间两项依靠学生自主发展习得;而后两项则需要学生在社会参与的实践中掌握。从学前到中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完成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自主发展,是家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主体仍是学生,但作为支持系统的则主要是家庭和社会。这样一分析,在学生成长中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非常清楚。”
在他看来,眼下部分老师让家长参与作业批改、课业辅导的做法,不单单增加了家长负担,还是一线老师定位错误和家校责任的错位。“实际上批改作业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判断对错,更重要的是对前面教学的反思和对后面授课的指导。在这一点上,老师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崔西展说,在共育过程中,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分派,也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每一环都定好位,不乱位不错位,积极主动地补位,这是破局的关键。”
做客嘉宾:市政协委员、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孙法柏
家长、学校各有分工
健全人格培养最重要
“当时江苏家长怒退家长群的新闻我关注了,作为家长这一方,我理解他的心情。”孙法柏也是一名家长,女儿今年上大二。他笑言,自己也曾经是多个微信家长群中的一员,要面对多门学科的多位老师,也曾感到“亚历山大”。分析家长退群这件事的本质,孙法柏称,归根结底是要探讨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家长与学校应该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各有分工,同时彼此加强沟通。在家校分工方面,孙法柏建议,家长不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监工”,呼吁中小学减少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的干预,比如检查作业、背诵课文等。“如果孩子的个性很强,在学校有老师‘监工’,回到家家长又来‘监工’,逼得太紧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家长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孙法柏还建议,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长其实承担的责任一点不比学校少。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性格培养、德行培养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最重要的。
作为过来人,孙法柏回忆教育女儿的点点滴滴,最大的感受是,他没有成为一名“监工”,而是重在培养女儿的健全人格。“初中时期,虽然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我选择陪她一起成长,而不是去逼她,到了高中、大学时期,她的成绩慢慢在提高,最重要的是,她对学习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孙法柏说。
做客嘉宾:市人大代表、上合实验初中副校长 赵燕
明确边界合作不越界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在学校里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没有家长不愿意为孩子所上的学校贡献一点力量。”赵燕表示,家长是学校教育最可依靠的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针对家长参与班级事务,应明确边界,确保双方合作而不越界。她建议层层成立家长委员会,保证每个家长都有公平公正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借助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体,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选举产生年级家长委员会,然后再产生学校家长委员会,之后再推动成立市、县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联合会。
她认为,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明确各自的边界,既不相互越界,又要携手合作。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它应该以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主。家庭教育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职责,但是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家长参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应主要聚焦民主管理、提供课程资源等几大领域,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成长、团队成长、伙伴成长,为学校提供讲座、短期课程、实践课程等资源。可利用家长所拥有的广泛社会资源,有计划地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学习和体验。“不过,家长对班级的参与,也应仅限于此,而不应过多干涉教师的教育,给教师充足的课堂自主权。”赵燕认为,这样彼此才能朝着让学生更好发展的目标相互促进,而不会因为家长的过多参与而让教师畏手畏脚。(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徐美中 于波 王晓雨)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