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青岛市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以镇为着力点,以村为操作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青岛农品”品牌,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智慧农业基地。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33万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国际种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3%。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规划建设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新希望、正邦、益海嘉里等项目建设。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农村规模化供水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改善提升行动,建设2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新建、养护农村公路350公里。启动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深化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放心进城、安心落户。深化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开展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报告解读:
打造青岛农品 高质量增收
2020年,青岛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攻势,全力抓好“三农”领域“六稳”“六保”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动西海岸新区和莱西市入选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即墨区、平度市和莱西市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胶州市和平度市入选山东省农村改革试验区,莱西大花生获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全国首届畜禽种业高峰论坛、中国国际农业投入品博览会等成功举办。
这一年,青岛农业发展瞄准“高质量”,兴“业”促增收。扎实做好农业“双招双引”,引进亿元以上涉农大项目15个,欧洲第一的CLAAS农机巨头落户青岛。 坚持“五化”驱动,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青岛农品位居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遴选推介“青岛金花”农企12家,全国首个智慧蜂业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超过70亿元。以产业强镇为平台,建成13个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形成葡萄、蓝莓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胶州大白菜入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田园综合体为平台,创建36家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形成了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综合体。以农业园区为平台,创建10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6家农村“双创”园,形成了农副食品加工和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以农业“国际客厅”为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农产品出口超过300亿元,中非棉业入选中非经贸合作典范项目。
品牌是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青岛市把品牌农业作为品牌城市的新名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近两年争取近6000万元资金,开展线上线下品牌展销推介活动,全面提升“青岛农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对农产品知名品牌进行奖励。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13个,省、市级农产品品牌分别为41个、153个。新增莱西大花生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总数达到4个。三是成功举办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等7大展会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主会场等农民节庆活动30多场,约1300个农产品品牌展商参展,累计销售额近2.2个亿元。
打造齐鲁样板 抱团谋发展
2020年,记者走进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点——沙子口街道。沙子口街道地处山海之间,一边是走向大海发展水产品加工,一边是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果蔬、茶叶等高效农业。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培植民营骨干企业,重点抓好茶叶、果蔬、海产品加工和储藏等一批有基础的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确立了“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思路。通过创建流清湾、南九水沟田园综合体,统筹区域发展,叫响“崂山村落”品牌。
我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攻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田园综合体建设是2020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标山脚下,三个曾经的“市级经济薄弱社区”,正在书写着教科书式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还辐射周边社区共同致富。王哥庄街道2020年着力打造“标山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努力实现产业振兴和富民强居。多个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成了现实版的“桃花源”。
即墨区蓝村街道交通位置优越,胶济、蓝烟、青荣铁路贯穿域内。过去,铁路沿线部分村庄环境脏、乱、差,2020年夏天不一样了,花大力气改造的垃圾湾,变成了党建文化广场。记者探访发现,铁路桥上火车飞驰,桥下广场舞队翩翩起舞。家门口的“后花园”建设得越发亮丽,村民心里乐开了花。蓝村街道通过探索铁路沿线环境整治新样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焕然一新的蓝村街道正呈现蓬勃生机,引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大步流星踏上致富的新路子。
升级智慧农业 大数据创收
2021年,青岛市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在未来的五年里,深化、高质量发展,将继续成为青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为此,青岛将加大力度、持续宣传推介“青岛农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出效益。组织评选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继续培树省知名农产品品牌,逐步完善青岛农品品牌培育库。对“青岛农品”品牌标识进行商标注册及版权保护,督导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品牌LOGO设计。组织参加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等线上线下展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加快推进青岛市智慧农业发展。立足升级改造传统农业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在全市范围内围绕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等领域,加强数字科技在农业全流程中的转化和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村电商示范镇,搭建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建立田间到餐桌的智慧营销网络,支持快递企业“快递进村”,推进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推广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
建设“国际种都”核心区,也是乡村振兴下一步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岛将
积极引进农业科研院所,争创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支持建设蔬菜、果树、畜禽、水产品等优势品种科创中心,集聚领军种业企业,引进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下一步,青岛还将利用国际市场、种子、技术、资金,推进农业装备技术、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人才交流合作,全面打造农业“国际客厅”。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鼓励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高静文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