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疆摄影界的“拼命三郎”
还被业内称为“高原野牦牛”
“新闻快枪手“
“救灾专业户“
以及“新疆航拍第一人“
2020年底,以“致敬时代——寻找中国摄影符号”为主题的2020(第12届)中国摄影年度人物评选中,观海飞行+特约飞咖——李翔榜上有名,成为拍摄新疆的代表人物。
他就是中国文联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技能评审会委员、新华社记者、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新闻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观海新闻客户端特约摄影飞咖。
不会摆麦克风的文艺兵不是好摄影家
李翔祖籍河南开封,父亲在北京石景山当兵,1965年集体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汽车改装厂,也是在那里有了兵团二代李翔。
1984年,部队招兵时看到了正在表演节目的李翔,那时候初中毕业的他,会弹吉他、打架子鼓,部队也正在挖掘一些有文艺特长的人才。
按照当时的想法,一个农民的孩子,当上三年兵就能进工厂,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那时候汽车改装厂很红火,当时脑子一热,就报名了,成了文艺特招兵。“
进部队后,李翔成为演出队的一员,演相声、小品、放电影、拉大幕、调音响、摆麦克风……用他的话说,吹拉弹唱除了不会唱,其他都能干。
随后的三四年时间里,随着专业演员的到来,李翔退居幕后,更多从事音响调试和放电影的工作。
他调侃着给自己编了个段子:当了5年兵,摆了4年麦克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喂喂喂……
他那时不知道,摆麦克风和放电影会间接影响他的一生。
“那时候放电影之前的一些宣传片,都是先画出来,再利用照片翻转,拍成作品,打成幻灯片。”那也是他最早接触到摄影。
后来部队里有人才培训,烹饪和摄影他都学,因为经常放电影的缘故,他对摄影尤其感兴趣。
他开始贪婪汲取摄影知识,利用一切机会去学、去问。过去没有电话,更别提网络,只能靠口口相传的经验。
曾经,一卷照片冲洗出来后有颗粒感,这个问题困惑了李翔两年。直到有机会去新疆日报学习,进入洗照片的暗房,他才知道是因为水温太高导致冲洗出来的照片显影过度。
“当时没有人教过这个问题,老摄影家们都说,‘好,这个温度可以了。’但是每个人的体感不一样,显影液温度太高会使胶片显影过度,温度过低则显影不足,很难控制。”
单单因为这一步没有做到位,前期很多照片就成了废片,这也给了李翔一个教训,让他在后来的摄影知识学习中更注意细节和追求极致。
我不要军功,我要学习
从放电影到成为部队专职摄影记者,李翔认为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所致。
“你越是喜欢的、越顺手的东西,就会往那方面发展,我成为摄影记者也是如此。”
因为热衷摄影,就想着给照片配上文字,这对于初中毕业的李翔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从新闻五要素开始,像小豆腐块一点一点拼凑。
最后凭着新鲜感和拼劲儿,每年都能发表几百篇作品,连续立了几次三等功后他有了其他想法。“我不要军功,只要能安排我去学习。”
虽然他的行为让很多人费解,但他自己很清楚要什么。“我就是个初中毕业生,以前一本书上不认识的字很多,手边随时都有一本新华字典。“
每向上走一步,他就会有知识储备欠缺的恐慌感,只能逼着自己不断学习。”
那几年,他仿佛像上了劲的发条,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想尽一切办法拍摄报道,被身边人称“拼命三郎”。
就这样靠用军功换取学习机会的方式,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慢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华社记者。
全军首次破格提干的那年,整个新疆军区十个名额,后勤部的一个名额就给了他。
航拍只是我的副业
在摄影圈还不知航拍为何物时,李翔就以“新疆航拍第一人”闻名圈内外了。但回想起第一次上直升机拍摄,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94年,当时动用直升机拍摄石河子夏勒盖盐场全貌,领导让他作为助手登上飞机。他很兴奋,做梦都在想象无数个镜头。
可真正到了飞机上,他才知道,完全不像他想的这么简单。“天上地下完全两个概念,在飞机上只有做法没有想法,根本没有时间构图。”
那一趟下来,几卷照片全是虚的,被老师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打击的他几天都没反应过来。
打击归打击,他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暗自下定决心,下次有机会登机,一定要拍好。
1998年调到新疆军区后,每年有很多直升机巡逻、送年货、抢险救灾、接送老兵下山、边防搜救等活动。他也刻意的留意这些信息,只要有救援任务他就打申请参加,这也是“救灾专业户”称号的由来。
从1999年开始,他先后参加抢险救灾、空地搜救等活动三十余次。乘直升机1760余架次,在空中航拍近三千多个小时,拍摄了百万张图片,也飞遍了新疆的山川湖泊、雪山草原和沙漠农田。
但他一直在说:“航拍只是我的副业,落地发稿才是我的主业,我只是在飞机上走心了。”
每次直升机出任务,其他人都抓紧时间休息,他就研究怎么拍摄。中国国家地理的编辑看到他在新华社发表的照片,主动找到他,却发现现有的照片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他们要的我没有,我有的他们看不上。”李翔知道,他的知识又匮乏了。他主动跟国家地理的编辑建立联系,交流学习。
在后来执行任务的途中,他也不再是随便拍摄,先问机长航线会路过哪里,提前了解路线途径地域的地形地貌,照片拍回来以后再仔细对比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地理的编辑们在推着我前进。”
就这样一步一步摸索过来,他从开始的被动变成后来的主动,直到他熟悉新疆的每条河,每座山,甚至这条河有多少个弯儿。
拍的多了他开始细化分类,将他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像资料库。
每个时期都有标志性事件,摄影人没有记录下来就是失职
在部队里的这些年,他参加了首次中级联合反恐演习、10次联合周边国家的反恐演习、汶川地震救援、直升机搜救等众多报道任务,只要听到这样的消息,他就会不惜一切去参加。
有一年他的摄影作品得了金奖,要去领奖,结果在上海转机的时候收到消息,直升机整建制前往巴基斯坦救灾,他心急如焚,当即请示领导,得到批示后就买了返程机票。
颁奖典礼的导演不同意,认为这么重要的事儿怎么能不来。但他认为,获奖是对过去的肯定,而他更多的是要面对未来。
“每个时期都有时代烙印,作为摄影人,一个重大事件正在发生,你却没有把他记录下来,那就是失职。“
到达巴基斯坦后,直升机负责为灾民空投大米、面粉、矿泉水等救灾物资,但根据双方的规定,直升机悬停不能低于三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后来编辑想要一张地面仰拍的照片,李翔跟中巴双方领导请示多次,最后同意直升机停留一分钟拍照。
但到达现场时,底下都是灾民,根本不敢落地。
“翔,人太多,不能落。“
“能悬停多高?”
“两米五到三米。”
“好,停住,等我一分钟。”
机长还没反应过来,李翔已经啊的一声落到地上,直升机的动力将他带倒在地,他一侧身体着地,另一只手高举相机。
他爬起来后忍着剧痛,顺手将身上的两瓶水递给旁边的老人,举起相机快速拍了几张。
等该上飞机的时候,他的腿已经没了知觉。飞机一直往下落,落到他的手可以抓住飞机,但身体却始终无法动弹。
这时候,有的灾民跪下让他站在腿上,有的蹲下让他站在背上,其他人又凑上了肩膀,就这样一群人硬是把他推上了飞机。
他含着眼泪,扭头对着灾民还没有落下的双手拍了一张。他知道,那是灾民们将对中国的感恩反馈在了他的身上。
以“丑”之名宣传大美新疆
20多年的航拍生涯,他不但以鹰的视角定格了新疆每一个美丽瞬间,还为部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摄影人才。
托克逊县委宣传部干部李静海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在他心里,李翔就是他人生的导师,教会的不只是摄影技术,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2016年,李翔退役后,新疆艺术学院找到他,想让他辅导影视系的学生,考虑到没有场地和设备,就无法成为实习基地,处于公益的初心,他成立了阿丑文化传媒,让这些学生有地方可以实训。
我问他为什么叫“阿丑”。
他说:“朋友们经常打趣开玩笑,说你长的这么丑,我就想,那好吧,美丽的东西都在镜头前,我在镜头后,那就阿丑吧,没想到现在阿丑的名气比李翔大。”他哈哈笑了起来。
近年来,他又结合三十年来的摄影作品,制作了"爱国、爱党、爱军、爱疆一一我在现场"的专题摄影讲座课件,走进学校、医院、厂矿、农村,预计开展100场公益讲座,用一张张照片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爱国爱疆故事,目前已经完成了53场。
2019年,他又结合自身优势,与微摄平台合作,号召身边的人,拿起手机,随时传播正能量,宣传大美新疆。
问及下一步的打算,李翔说:“新疆赋予了我很多,作为影像记录者,我会一直拍下去,前三十年都飞在天上,后三十年要落到地上,记录身边的美好和发展变化,直到拍不动了。”
如今,李翔已经入驻观海新闻客户端,成为飞行+频道的特约飞咖,除了带给观海读者更多的祖国西部壮丽山河影像外,还会在新疆等着大家,亲自带大家了解航拍,感受新疆。
(文|霞姐 编辑|宋新华 图片| 李翔 提供)
李翔航拍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