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特刊| 一周说 “后半篇文章”须写“实”

青岛日报2021年1月20日第13版

一周说

“后半篇文章”须写“实” 

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提升治理效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无疑是保障治理效能的关键。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汇集民间各方声音,倾听百姓真实心声,更需要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推进协同作战能力,“写”好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

本报“三我”特刊推出后,截至目前,《圆桌话题》已刊发32期。话题涉及城市环境、公交出行、公共设施、小区物业、停车难题、消费问题等诸多领域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城市治理“痼疾”的深度探索,也为各相关职能部门建设性解决各类“协同问题”提供了诸多方案,逐渐成为探索推动城市治理发展新模式的一块媒体试验田。

聚焦“堵点”,多方“发声”。相比于其他舆论监督栏目,《圆桌话题》的选题更侧重于历史遗留问题、公众争议较大问题和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比如不动产证“难产”、业委会成立难、小广告“霸墙”、换热站选址困境、充电桩安装难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更为困难、彻底根治更须假以时日。因此,该栏目通过记者现场采访、部门发声、公众意见和专家观点等多个板块,让更多部门、更多阶层发声,让更多意见、更多建议汇集,形成一次次关于城市治理难点问题的“头脑风暴”,碰撞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火花。

最重要的是,《圆桌话题》栏目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了有效发声之处,不但让公众更客观地看到难点问题的症结所在,也给职能部门提供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堵点”、找准“穴位”、有的放矢、精准高效地解决问题。9个多月时间里,该栏目已聚焦32个难点、堵点问题,对接近40多个职能部门、辖区,有效地推动了部分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在此过程中大部分职能部门都能积极面对问题,寻找出路。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透过对这些城市治理的“顽疾”的深度探讨,也暴露出了我市社会治理体系整体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体系终端末梢依然存在着某些短板,比如治理模式局部化、信息传递缺乏效率等,无形中堵塞了城市机体“血管”通畅。

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园林等多个职能部门和辖区,各种特殊设施是否合乎规范,管理是否得当,都考验着城市建设和职能部门的治理水平。此前,《圆桌话题》曾关注过城市无障碍设施问题,在记者的视角下,我市盲道铺设可谓五花八门,使用起来也阻碍重重,折射出我市城市治理模式依然存在“局部化”桎梏,无形中导致城市机体协调能力不足,局部“失能”。

换热站选址和建设是否顺利,关系到百姓能否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也是城市治理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切实体现。不久前,《圆桌话题》聚焦换热站选址难问题。事实上,由于换热站选址和建设问题涉及到的环节繁多,土地权属确定、换热方式选择、居民征求意见、换热站选址审批以及环保审批等任何环节如果出现阻碍,都会成为换热站建设的“降温杀手”。但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一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依然存在“壁垒”,无形中阻碍了整个链条的顺利运行。这无疑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某些环节信息传递缺乏效率,不同程度地导致城市机体局部“失智”。

壁垒式的治理模式和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等治理体系的短板,除了通过大数据等新型网络手段进行优化外,更涉及多职能部门协作治理问题,相关职能部门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当然非常必要,但未来如何从机制上保障职能交叉疑难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更为关键。

此前,山东省为推进机构职能优化流程再造,推出了建立完善“三张清单、两个机制”(政府部门职责任务清单、权责清单、职责边界清单,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职能运行监管机制)的一揽子措施,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我市近期也一直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对“一件事”涉及多部门的情况,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规则、工作细则,推动解决部门配合不顺畅、行动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等问题。但涉及到的许多细节,比如明确有关工作由谁牵头启动、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具体运行方式,依然需要规整和打磨。

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城市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未来要积极建立更为有效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推动政府部门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调、运行更加高效,最终突破跨部门协作的壁垒,写“实”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为建设更美好的青岛提供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