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 决战“项目落地年” 产业升级“开门红”
■青岛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生产车间。
旌旗猎猎,战鼓擂擂。青岛用“项目落地年”擘画2021蓝图,开启“十四五”征程。
作为现代新区、支撑青岛发展的重要一极,在项目落地中争创一流、在攻坚突破中担当实干,成为当下即墨区强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新春伊始,即墨就用一个个项目集中开工、一个个企业陆续投产,迎来“开门红”,也践行着走在前列的即墨担当。
1月18日,青岛·即墨奥旭G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总投资3.2亿元,计划建设以“智能制造业”为主题的5层专业产业园,包含智能芯片研发生产区、智能厨具新材料研发生产区、智能厨具产品研发生产区及服务区。
仅仅就在12天前,向西20公里,即墨国际陆港,总投资约30亿元、涉及现代物流、轨道交通、时尚消费、产业配套工程等多个领域的10个重点项目同时破土动工,吹响了陆港蓝村2021年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项目建设的“冲锋号”。
项目工地就是攻坚阵地,施工现场就是竞技赛场。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始终是即墨各级各部门推动经济建设的使命。
同样是1月6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青岛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功率器件项目通线仪式在即墨人工智能产业区举行。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是集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产品可应用在高铁动力系统、汽车动力系统、消费及通讯电子系统等领域。经过9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项目正式通线,这意味着该项目继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运行后,正式实现批量生产。
惠科项目方负责人说,这是即墨速度,背后更浸透着即墨力度。据介绍,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项目建设停滞了整整一个月,北安街道为保障惠科项目如期推进,成立重点保障小组,竭尽全力为企业提供保障,加紧追赶工期,70天主体封顶,树立了项目建设的标杆,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即墨速度”。
除了开工的、投产的,新项目也纷至沓来。1月15日,明天氢能北方研究中心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计划总投资20亿元,作为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北方总部,进行氢能燃料系统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中国药科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日前正式获得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即墨区政府及中国药科大学等合作各方批准,在即墨区启动建设,将打造成为青岛及山东医药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公共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1月8日,青岛蓝谷药业有限公司与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厄洛替尼和利伐沙班项目技术转让协议,两种药物预计今年下半年在青岛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落地生产,标志着青岛正式开启可自产抗癌药物和全球畅销药物的新时代,对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制药产业均具有重大意义……
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驱动发展的逻辑。即墨区项目落户、开工、投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即墨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元升表示,“项目是生命线,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投资,也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局性问题。要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投资建设,以项目落地大突破,蓄足发展后劲和潜力。”
——改进招商方法。更加注重资本招商等新模式,学会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树立产业链招商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精准定向开展招商,大力引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集聚化水平。
——提升项目落地率。建立项目综合审核评估制度,前期做好产业方向、亩产效益、项目盈利能力、税收贡献等方面的评估评价。招商委办公室跟进督查项目进度,切实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率。
——加快项目建设。对确定的产业类和政府投资类项目,按照施工图时间节点高效推进。发改部门牵头建立项目进展通报制度,所有项目的建设期限、实际进度、责任人,通过大屏幕公开滚动播放,接受各方监督。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一个个重大项目在即墨落地落实,犹如一级级阶梯,推动着即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跨越。 (梁之磊)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