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9日讯 立秋之后,“秋老虎”持续发威,近期岛城高温肆虐。但仍有这样一群人,为了运送乘客,冒着高温酷暑,坚守在岗位上。18日下午,记者跟随361路公交驾驶员郑根东,从开封路停车场到恒星学院转了一圈,车厢温度从35℃飙升至45℃,体验了一把高温下公交车驾驶员的“火热生活”。
跟车15站,湿毛巾被“风干”
361路是一条非空调线路。14时20分,记者跟随驾驶员郑根东进入车厢,温度计显示此时车厢温度为35℃,从开封路停车场发车向前行驶了不到300米远,闷热的空气夹杂着窗户吹进来的阵阵热浪让记者额头上的汗珠子开始向下滚落。
车辆行驶到九江路站时,郑根东打开车门,一边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珠子,一边提醒着正在上车的乘客们:“先不要坐,小心被椅子烫了”。车辆行驶过程中,记者问其靠近窗户的左胳膊烫不烫?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嗯”了一声,不再作声。行驶至香里车站时,他猛喝了一口杯子里的绿豆汤,擦着头上、脸上的汗水说,“胳膊被晒得很热很烫,但我们营运不能和乘客交流,不安全。”记者随后走进车厢拿出温度计,显示温度为41℃。
来到曲戈庄车站时,郑根东挂在脖子上的毛巾已经全部被汗水浸湿了。他说,“我还没怎么擦,它就全湿了,最近每天到这个时间点,车厢内外温度高得很。而且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驾车时都要戴着口罩,所以格外闷热。往后还有15站,估计到了终点,毛巾和口罩都能拧出水了。”记者从郑根东右侧的栏杆上取下上车前浸湿的毛巾,发现已经完全变成了干毛巾。郑根东笑着说,“这才走了15站路,湿毛巾变成了干毛巾,干毛巾却被汗给湿透了。”
乘客綦女士说:“我们坐车的时候还可以拿扇子、纸壳扇扇风,司机师傅一边要忍受着高温,一边还要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确实很辛苦。”
湿毛巾裹冰块,心情“防暑”是关键
郑根东驾驶的361路线由开封路停车场发往恒星学院,全程接近34公里,途经居民区、早市众多。每天要跑3趟:上午1趟下午2趟、6个单程。根据排班安排,每天早晨大约8时发车10时左右回来,下午2点左右发车连着跑两趟收车就到了晚上七点。
每天中午到下午3点是最热的时候,天气热,人就容易烦躁。“保持一个平稳良好的心态才是关键。工作20年来,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还要保证乘客的安全,必须调节好心情。”郑根东说,要学会自我调节,不但要防止身体中暑还要防止心情中暑,“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郑根东告诉记者,入夏以来,公司在高温天气为驾驶员们准备了冰袖、矿泉水、西瓜和绿豆汤,发放了清凉油等防暑用品,同时在调度室配备按摩椅等措施,让驾驶员的身体也解解暑,更好地保障市民安全出行。
361路公交车单程有30多个站点,每到一站,郑根东都是停靠车站、上下客、再启动车、发车,站点人少的时候需要50秒,平均每个站点需要一分多钟。不堵车的时候一个单程需要一个多小时,遇到堵车的时候,时间都没法估量。“平常日还好,一遇到逢二逢七的李村大集,车堵得动弹不得而且车厢里都是买菜回来的乘客,这个时候最热。”郑根东说,所以每次到达恒星学院车站,不管是不是饭点,他都得立刻往回返。
下午4时30分,郑根东跑完第一趟返回到场站,此时他的上衣已经完全湿透了,简单清扫了一下车厢卫生后,快速跑进调度室,从大铁桶里舀出一勺绿豆汤便往一个装着碎冰块的瓶子灌,接着昂起头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爽!真爽。”接着,他又给瓶子里灌满绿豆汤,将毛巾放在水龙头上洗了一下,将水瓶子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
他说,“我们发明的这办法奏效得很,晚上在冰箱里冻上半瓶子冰疙瘩,拿毛巾裹住带上车,营运过程中不光湿毛巾也不容易干,还凉快,回到场站灌上水马上就能降温。”
老司机盼望退休前开上空调车
下午4时42分,郑根东再次驾车出发,此时车厢内的客流较前一趟明显增加,温度计显示车内已高达42℃,车辆行驶过程中虽然有风,但都是热风,不到15分钟,记者便已汗流浃背。
今年58岁、有着32年驾龄的刘宗举说,“开了这么多年公交车,胳膊已经存在明显色差了,到了冬天也白不回来了。”由于车辆行驶过程中大多向阳运行,加上九江路开平路、李村商圈早晚高峰交通压力较大,造成营运时长加长,高峰运营时段驾驶员往往在驾驶室一坐就是将近3个小时。
“我喜欢这个行业,每天迎来送往能和不同的人接触,工作还是挺开心的,关键就是夏天比较难挨,看着同行开着空调车,我也是特别羡慕。我再有两年就退休了,但愿到那时候在退休前能开上空调车。”刘宗举说道。(青报全媒体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宋晓蕊)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