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7日讯 一个濒临太平洋,一个背倚地中海,中国和以色列这两个跨越8000公里的国度,如今在青岛有了全新“链接”模式——青岛与以色列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新高地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正式开门纳客。在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纳新看来,以色列人擅长的是“从0到1”的创新创造创业过程,而中国目前更擅长的是“从1到100”的生产制造过程,尹纳新希望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能够成为连通“从0到100”的那座桥梁。
扎根以色列三年
结下不解之缘
时间倒回至2016年,青岛迈出了推进实施国际城市战略的新一步,由市商务局牵头,从各区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设点派驻。根据英语流利、具备多年招商工作经验、能独当一面等标准,经层层选拔,尹纳新最终从高新区脱颖而出,于2016年12月独自踏上去往以色列的旅程,随行的只有一个大旅行箱,里面放的最多的是文件资料。
落地以色列不久,独在异乡的孤独感、饮食不同引起的胃不适等,远比不上跨境跨文化的差异性给尹纳新带来的冲击。最初几个月,尹纳新时刻能感受到不同国度思维模式、交往方式、沟通方法等各方面的碰撞。“比如以色列人若有合作意向,会给对方设定一个deadline,恨不得当天就得到回复。而我们中国人谈合作,通常要充分讨论研判,时间相对长一些。再比如他们直接把知识产权等同于金钱,而我们尽管也认为知识产权很有价值,但还没有达到以色列人的这种程度。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原本是战绩赫赫的招商干将,初到以色列几个月工作却无太大进展,尹纳新颇受打击。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先真正走进以色列人当中,感知适应当地文化,反复揣摩如何沟通,颇具成效。经过两年积累,尹纳新的派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青岛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尹纳新参与组织了青岛中以科技创新园合作交流会,在会上,青岛代表团广泛接触政界、科技、工商企业界人士,交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异国渗透式学习
助力客厅打造
“我感觉自己在以色列的三年,就像又读了一个研究生学位。”2019年,尹纳新返回青岛,三年的渗透式学习,在2020年进一步有了用武之地,尹纳新被委以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重任,着手负责推进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打造。
在搭建国际客厅的过程中,尹纳新与同事、进驻企业代表等反复探讨、强调的一件事就是要理解中国和以色列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不同理念的转化去找寻一个最佳平衡点,然后进一步沟通融合,借由国际客厅来努力破解以往共建合作中项目落地难的痛点、堵点、难点。
基于尹纳新以色列工作三年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国际客厅试运营阶段,尹纳新就带领团队引进了青岛中以天梯创新技术研究院、海创汇以色列产业加速器等优势平台项目。在把控宏观工作方向的同时,尹纳新也把细节工作做到了极致。她专门邀请了以色列设计师负责国际客厅的室内设计工作,走进客厅会发现,墙壁上以希伯来语作装饰,桌上摆放中国与以色列两国国旗,处处充满浓厚的以色列元素。客厅还设有专门的以色列特色餐厅、咖啡厅,让客人身在他乡,味在家乡,并对客厅产生一种融入式共鸣感。
尹纳新说,在以色列工作三年,她深深感受到这个国家强大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而以色列人也对中国市场充满渴望。疫情的发生是危机也是契机,可以让以色列看清世界发展趋势、未来市场走向以及最佳合作伙伴,在这种大形势下,她希望国际客厅能真正成为连通两国的一座桥梁,实现从0至100的聚合升级转变,让“创新国度”“创新之城”合奏一曲“创新共赢协奏曲”。
深读一点
打造科创合作新高地
擦亮青岛开放新名片
据介绍,位于青岛高新区中科研发城的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以建设中以全面科技创新合作新高地为总定位,将以色列创新创业优势与中国市场产能优势进行匹配互补,为两国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并提供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中以合作资源集散中心。
国际客厅总面积约15000 平方米,现设有展厅、商务洽谈区、共享办公区、路演大厅等,为企业提供人性化、定制化和国际化的服务内容,吸引来华以色列人在青岛中转、落户、展示、创业,打造成以色列人在中国的“温馨驿站”。
目前,“中以文化交流月”系列活动火热进行中,包括纪念中以建交28周年摄影展、我眼中的爱因斯坦展和马伽术培训等。其中,摄影展将通过以色列摄影师罗恩•加夫尼的视角探寻以色列更真实的面目和状态;“我眼中的爱因斯坦展”通过展示以色列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宣传以色列文化的平台与氛围;马伽术培训将带领学习者领略以色列发展创立的特种军用格斗技术。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以文化流带动学术流、技术流、人才流融合发展。(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张琰)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