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三天里(1月21日-23日),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绝对是青岛最“繁忙”的会场:
3天、15场攻势质询答辩,市长、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轮流“坐镇”,10余位攻势牵头市领导、40余位攻势参与单位主要负责人轮番上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企业家商协会代表轮番发问,一场接一场“无缝衔接”,忙而不乱。
当前,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这样的线下质询答辩会议还搞不搞,怎么搞?青岛给出的回答是:雷打不动,不仅要搞,还要搞出气势!
因为15个攻势之于青岛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青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打不好,青岛就无法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突击、攻坚等战法经常被采用,但像青岛这样发起15个攻势,而且一攻就是三年(还将长期打下去),这在全国没有先例。
在2019年2月14日下午举行的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青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履新青岛仅17天的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提出,明确进攻方向,发起一个又一个攻势,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炸掉一个又一个“碉堡”,拿下一个又一个“山头”,迅速打开各项工作的突破口。
15个攻势与城市发展战略是什么关系?在青岛主政者看来,全面发起15个攻势,是加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岛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定位的战役路径,是全市上下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抓实抓好的重大任务。
15个攻势涉及青岛发展的方方面面,聚焦制约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是需要不断实现突破性进展的15场战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爆破性,打好这15场战役,拿下一个又一个“山头”,攻下一个又一个“碉堡”,就能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明确了主攻方向,战役该怎么打,需要清晰的作战方案。2019年4月,利用15个晚上,完成15个攻势作战方案的答辩,理清了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问题,开阔了视野,找准了穴位,凝聚了共识,很好地推动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作战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如何“压实”,立下的Flag有没有实现?这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2020年4月16日起,在15个攻势作战方案公开答辩一年之际,青岛组织对各攻势推进情况进行公开质询答辩。像青岛这样大规模的公开质询,在全国同样没有先例。
事实证明,对15个攻势作战方案进行公开答辩,对每一年的攻势成效进行公开质询,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了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凝心聚力、形成共识的过程。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一位教授曾经在青岛五四广场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市民对15个攻势的知晓率达到75%。这位教授感慨地说,公共政策在一个区域的公众知晓率能达到30%就算不错了,青岛市民对15个攻势如此之高的知晓率令人惊叹。
从知晓,到参与,从旁观者,到躬身入局,15个攻势正在凝聚起更为广泛、更加磅礴的力量,必然势如破竹。
1、炸掉了哪些“碉堡”,拿下了哪些“山头”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容易的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全面发起15个攻势,就是要聚焦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制定作战图、施工表,组织“爆破手”“小分队”“尖刀班”,精兵强将,强力突破,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攻了两年,到底取得了哪些战果?有没有达成预期?
在2019年“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王清宪向答辩人发问:“像青岛这么一个宜居的、大家都说好的地方,大学生在本地就业比例没有这么高,什么原因?”
这两年来,青岛不断审视“大家都说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不断改变,努力回应每一个有志年轻人的期待:业生落户青岛“秒批”,住房补贴政策扩大到本科生,落实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等等,政策与环境最终影响了“用脚投票”的大学生。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5.24万人,留青率达到48.6%,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2020年以来,青岛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门槛从专科生放宽到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已落户的可享受本市购房、申请人才公寓等政策;12月份,青岛集中制定出台六条人才新政,全力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2020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进一步提高到50.27%。
再比如,青岛的夜经济发展一直较为滞后,经过两年的努力得到改观了吗?2020年,青岛培育台东步行街等23处休闲购物街区、青岛鲁邦国际风情街等21处休闲餐饮街区、星光里等25条音乐酒吧街、太平角街区等16条时尚艺术表演街区,成为繁荣青岛夜经济重要载体,一举改变青岛夜经济形象。青岛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2021年1月20日,由瞭望智库联合腾讯共同编写的《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0)》发布,从夜经济传播力、创新力、产业规模、商圈流量四个维度对目标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青岛位列第四位。
一直被诟病的民营经济不活跃的短板,在民营经济攻势下也在快速补齐。2020年,在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民营经济主要指标逆势增长,超出预期: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36.22万户,同比增长14.84%,增速列副省级城市第2位;民间投资增长13%,高于全国民间投资12个百分点;新增上市民企9家,过会8家,创历史之最;12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百强,同比增长50%;10家企业进入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列全国第5名。
国有企业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实力上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两年来,青岛发起国有企业改革攻势,落实39个重点攻坚项目、96项具体工作措施,多项重大改革任务实现“破冰”:2020年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4万亿元,增长18.4%;市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上缴收益增收72%,创历史新高;市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共15家,截至2020年底市值超过3100亿元。
15个攻势尽锐出战,各条战线战果丰硕,捷报频传,助力青岛发展进入新境界,为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青岛这座城注入了澎湃活力。
2、攻势带来的是更深层次变革
与一个个亮眼的数据相比,青岛在15个攻势中还收获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与提升。
攻势本身就是思想方法的重大转变和工作方法的深刻变革,有效克服了画地为牢、条块分割等传统工作模式,极大提升了全市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5个攻势是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与各区市各部门各单位常规工作和正常履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形成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生动局面。
过去因为“条块分割”,部分领域因为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推诿扯皮时有发生。在攻势下,创新建立“一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改串联为并联,“一个部门吹哨,多个部门报到”,各部门之间成为一个个互联互通互动的平台,形成“拳头效应”,很好地杜绝了上述现象。
比如,围绕打好壮大民营经济攻势,由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成攻势指挥部牵头,市金融局、市人社局等47个部门参与,协同配合、同向发力,做到无缝衔接、合力推进。
攻势推进中,青岛把15个攻势作为改革的主战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工作中找问题、在改革中找出路,通过深化改革破难题、解新题,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增加有效制度供给。
青岛打破按照传统行政层级逐级报批的工作协调流程,重大事项实行顶格协调,把“串联”变成“并联”协调推进过程;把改造处长和中层干部作为流程再造的重点内容,建立评分评价制度,落实奖惩措施,让处长和中层干部成为“导热体”,而不是“隔热体”;再造产业政策制定流程,动员企业家为政府提供发展创意,再由政府进行研究论证,制定政策进行资源整合,更好为企业发展服务;重大政策举措都以公开答辩形式进行论证,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务实管用……
攻势很好地解决了过去因财力有限、且分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弊端。青岛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15个攻势集中整合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导向作用,促使各区市各部门在15个攻势中找准位置、确定实施项目,以资金整合倒逼工作整合,有效避免财政资金“撒芝麻盐”“大水漫灌”等弊端,实现财政资金分配效率、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过去涉农资金条块分割、分散使用,攻势模式下,青岛在预算编制环节,开展答辩式竞争,对14个市直部门50多项专项资金需求进行“拉网式”梳理和评估,按照“统一集中、统一决策、统一分配”的原则,确定市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总规模,2020年,全市共统筹整合市级涉农资金34.5亿元,办成了一批继续办的大事、要事。
今年,将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和政策重点向攻势集中整合机制,加大财政向15个攻势配置力度,各部门都要在15个攻势方案中找准位置,确定实施项目,通过“钱随事走”,推动财政资金高效配置,更好倒逼工作整合。
3、这些重点难点痛点堵点还需要着力解决
尽管15个攻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重点难点痛点堵点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质询答辩,一些老问题找到了新路径。
“产”“才”两张皮一直是人才工作的难点之一,青岛如何破解?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将继续推出产才融合新政,赋予市重点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人才政策定制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进机制;强化政策供给,让企业“点单”,根据企业需求定制政策,促进产才融合发展,推行“人才由企业说了算”的机制,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海洋科技应用成果较少、转化率较低,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一块“心病”,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副市长耿涛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将着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立足市场实际需求确定科研课题,畅通体制机制,打通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间的壁垒。
青岛工业用地产出与杭州、成都、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产业用地利用和管理粗放,如何改善?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姜德志在回答提问时表示:第一是整合,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盘活低效用地。第二是赋能,产业园区要体现出功能的复合化和多元化,实现产城融合。第三是划定边界,通过划定产业区块线,限制企业的肆意扩张。第四是控制投资强度,采取标准地的做法,通过事前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土地集约使用。此外,还要出台城市更新政策,鼓励二次开发,引导土地集约化利用。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青岛在着力发展地下交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优化地面交通,尤其是快速路没有成网成环的问题继续解决。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杭鞍高架二期等快速路建设,环湾路长沙路、环湾路太原路、重庆路长沙路、重庆路福州路等节点立交桥要加快实施进度。
近两年来,青岛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金融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但金融杠杆的撬动作用尚不明显,如何增强?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锦玉表示:青岛股权融资特别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股权融资杠杆作用发挥得不够,今年将加大企业上市的力度,持续进行万名企业家的资本市场培训,发挥创投风投的力量,通过创投风投撬动更多的企业上市,建立拟上市企业梯队。
靠海吃海,但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海洋文化和海洋时尚品牌培育不够,怎么解决?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朱铁一表示:将加快海底世界浮游码头建设,加快推进码头和海上航线的提升,加快推进海岛旅游开发,引进新业态旅游项目,争取年内推出五条以上海洋游学线路,力争使青岛成为海洋游学的首选、必选目的地。
近两年,青岛出台了一系列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感觉出台政策与政策管用、落实兑现相差“最后一公里”,落实兑现比较困难,如何解决?青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久军表示:第一,制定政策要准,政策是为企业制定的,制定政策时要尽可能让市场主体、企业家参与。第二,政策兑现要快,制定政策是为了兑现政策,不兑现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第三,提高水平和觉悟,打通关键“最后一公里”。
青岛是品牌之都、工匠之城,但新兴产业企业知名度还较低,品牌力还较弱,如何让新一代“青岛金花”早日绽放?副市长耿涛表示:青岛已经出台了新一代“青岛金花”企业培育工作指南,建立了新一代“青岛金花”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公开遴选了42家重点企业,将从科技、信用、人才、组织、政策等五方面为企业赋能。
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低是项目招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青岛怎么破?青岛市商务局局长李苏满表示,将着力提高空间和产业的匹配度,增强区市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队伍的专业性建设,进一步增强落地能力。
青岛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底该怎么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表示:将加快制定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对外开放、航运贸易等领域全面发力,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青岛以知名的国际海洋城市身份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
在一问一答中,再形成共识,再凝聚共识,再深化共识,“解法”愈加明确,路径愈加清晰。
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谋定快动,现在就要尽锐出战,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作者 | 沈默 摄影 | 韩星 编辑 | 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