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27日讯 “青岛科技创新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规上企业42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3.5亿元、同比增长9%,”青岛科技创新园负责人告诉观海新闻记者,位于即墨的青岛科技创新园前身是一座传统服装产业园区,近几年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新材料、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工业互联网改造服装业力度,实现了创新要素驱动辖区经济高质量增长,让园区得以华丽升级。
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
随着青岛“工业互联网”的改革大浪潮正在深入城市、区域乃至功能区大规模协同作战,作为城市“换道超车”的重大战略节点,以“智能智慧”为创新工业引领,升级+改造为一体的互联之路,迫使产业融合快速崛起。园区中心依托引进的中国科技产业化AI开放服务基地,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匹配产业资源,建立“需求—发现—导入—孵化—加速”的科技产业化全过程,实现“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擎”的核心价值,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支撑的新生态平台,整合科创服务资源、挖掘区域产业需求的创新平台招商模式,运用工业互联网与产业结构相融合实施精准赋能;目前,AI平台注册企业33家,入驻率达到80%以上;整合引进科创服务类企业8家;实现工业互联网精准赋能企业25家;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文创新媒体、大健康产业等领域。
推进传统服装行业向“数字化”迈进
加大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式发展、由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制造环节、数字车间、智能车间各个板块的协同性,重塑企业的运营体系。凭借“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改造升级,让园区中心内瑞华集团、耀杰时装、海天针织等50余家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其中,剪裁人员利用率提高80%、制版人数减少50%、不良品率由原来的2%降低到0.06%、产品生产周期由原来20天减少到10天、设备利用率提高20%、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新旧动能的转换成果让瑞华集团其产品畅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国家,产值超出去年同期。
精准招引,实现“小盘大产”
盘活闲置厂房,嫁接优质项目是当前园区中心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以存量换增量,充分利用关停企业和闲置土地安排建设项目,针对每一宗闲置土地“一地一策”,制定处置方案,积极盘活闲置、空闲土地,变闲为宝,提高土地二次利用效率。近年来,园区中心盘活工业闲置土地500余亩,为新引进入驻的2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生产办公场地,涵盖物流集散中心、智能制造、机械制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板块等领域,大大增强了园区“双招双引”吸附力;以租赁方式引进的五行中通速递项目,自动化设备为全国最快,分拣能力最强,运行速度为3m/秒,分拣能力3万件/小时的新型云仓,快件进出港量由2015年的日均6千票,提升到现在的日均18万票/天,辐射辖区内100余家中小企业物流运输,充分发挥“小盘大产”招商理念。
以人才缺口为导向,实现“创新+帮扶”“精准滴灌”
紧紧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牢牢把握“人-产-城”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全面构建政策、生产、生活“三服务”体系,以政策支持吸引人才,以精准服务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发展赋能。通过实施“人才兴园”计划,制定专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创新”引进和“柔性”引进方式,协助园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产品研发,推动企业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英派斯、豪江智能、海智源等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海洋生物领域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近20人,从哈工大、山大等重点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20多名,建立起180人的研发团队,吸纳了电子软硬件、机械设计等专业工程师近200人;其中,为帮助解决该公司在“海洋特医食品”领域新产品开发方面遇到瓶颈问题,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在该企业遇到资金“瓶颈”时,园区中心领导全力跟进,帮助申请到人才扶持资金4800万元。
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随变”发展,提升园区中心“优商优企”营商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林立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道路规划要足够宽、路网要足够密,才能保障企业日常设备、机器、原材料及产品的实时运输;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日益突变”的发展态势,原基础配套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所需,园区中心通过对重点承载道路和人行道板、道路两旁景观绿化带进行了重新修复和调整。近年来,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完善和修复孔雀河四路东段大修工程、孔雀河四路西段大修工程、孔雀河二路大修工程、辛八路道路中修工程等道路10条;其中,改善“利企便民”营商环境,创建“污水零直排”园区,开展主管道雨污水排查工作,完成市政排水管网雨污混流排查整改367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通讯员 邹佳 文/图)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