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为致敬援汉医务人员,武汉晩报联合全国晚报联盟,共同发起“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医师节致敬”大型采访活动,还原了100位援汉医务人员的故事,再现其抗疫心路历程。本报记者采写的李永春和陆学超医生事迹登上了《武汉晚报》,让青鄂两地再一次情相牵、心相系。
联动
青鄂两地再次情相牵
“你好,我是《武汉晚报》记者,我们发起了医师节采访,要还原100位援汉医务人员的故事,我们想通过你采访青岛的援汉医生……”8月18日中午,记者接到了从湖北武汉打来的电话。接到了采访邀约,记者立刻想到了正月十六出征前往武汉的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们出征时的模样、奋战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故事、凯旋归来时送行的武汉市民与医务人员等画面,都像过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浮现。最终,记者采访了两位最具代表性的援汉医生——市立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永春和海慈医疗集团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肺病诊疗中心副主任陆学超。李永春曾带领团队在病区创下“青岛奇迹”,陆学超则发挥中医特长,所在的病区是中医药参与率最高的。再一次回眸援汉的经历,李永春副院长说,“我是一个呼吸科医生,非典疫情时如何选择,今天仍然坚持这样的选择,这就是我们的职业和职责。”武汉之于陆学超是第二故乡,研究生就读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对这座江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武汉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驰援武汉是医者的使命担当。
《武汉晚报》在本次大型采访的开篇写道:全国城市晚报的记者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走进医院、走近援汉医护。在他们的笔下和相机里,参加武汉抗疫的中国医师们是“大医精诚”的践行者,也是“医者仁心”的诠释者,始终与生命相握,与生存相息。他们笔端再现的援汉医疗队员抗疫故事,更让一城百姓永志不忘,救命之恩!
全国城市晚报记者笔下的100位抗疫医生是4万余名医务人员的缩影。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来时暖江城,归时江城暖!全国城市晚报记者通过采访和报道,也向为武汉拼过命的医护人员传递好消息:孩子们已平安回到学校、剧院影院开始对外售票,旅游景点重新开门迎八方客,武汉重振的号角已经吹响。
李永春
最不放心的患者康复了,我们的心才踏实
李永春。
武汉会战50天,青岛市市立医院率队的5家医院、132名队员组成的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共接诊病人104名,其中重症和危重症96名,轻症8名。其中3名病人转院,其他病人全部治愈出院。有着丰富呼吸科临床经验的李永春率领医疗队创造了五个“零”的青岛奇迹:患者零死亡、零插管,零事故、零复发,队员零感染,让“青岛二队”成为了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援鄂医疗队中收治病人过百且零死亡的唯一医疗战队,先后被《央视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今年7月,武汉市总工会授予36个集体武汉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位列其中,也是山东援汉医疗队中唯一受表彰的队伍。
8月19日,记者联系李永春副院长时,他还在忙着医院的管理工作。“回到青岛后,我们和武汉一直保持着‘最实在’的联系:在朋友圈看到医院学科有进步、武汉城市有新动态,赶紧点赞;得知我们治疗过的患者康复得非常好,大家都非常高兴。”李永春副院长还记得,医疗队完成援鄂任务返回青岛时,最放心不下的是一位62岁的患者马婆婆。她经过治疗病情好转,转入了轻症病房治疗。直到听队员们说马婆婆身体康复了,李永春副院长才真的放下了心。“真的是放心、高兴。马婆婆是我们医疗队最尽心、最费心的一个患者,当初我们集体讨论,没有气管插管,没有机械通气。”这是李永春副院长在医疗队工作群里写下的话。
陆学超
有机会一定要再去武汉看一看
陆学超(左)。
“早上7点半就到医院了,上午要做5个电子气管镜检查与治疗,其中有个患者病情有些复杂……”8月19日中午12时30分,记者联系到了陆学超副主任,他还没来得及吃午饭。从武汉回到青岛后,他的工作状态一直是这样,每天忙着为患者解难题。说起武汉,说起曾救治过的武汉患者,陆学超副主任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个50多岁的患者,她的爱人去世了,当时我们刚接管这个病区时,她的情绪很低落,治疗也不是很配合,毕竟打击太大了。”陆学超和队员们加了这位患者的微信,平时经常与她沟通,安慰她、鼓励她,慢慢从低谷中走出来。通过50天的朝夕相处,这位患者的身体恢复顺利。3月31日,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返回青岛。一个月后,从武汉寄来的锦旗送到了海慈医院、市立医院。“这位患者使用中药治疗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的交流多,包括回到青岛后,也会通过微信联系给予治疗指导,她多次向我们表达过感谢,其实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陆学超说,看到患者恢复健康,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对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陆学超告诉记者,他一定会把武汉列为旅游的目的地。“有机会我一定会带着家人一起去武汉,去看看我曾经上学的地方,去看看我和队友们曾经奋战过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再去看看黄鹤楼……”
新闻内存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青岛楷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累计派出援鄂医疗队员共306人,其中女性202人,男性104人;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2岁,90后95人;中共党员99人。其中,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共264人,在2月8日晚22时接到组建命令,各有关部门、区市连夜紧急筹措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医用防护物资,开展医疗梯队构建、人员选拔、物资准备、专项培训等工作,仅用9个小时集结完毕,一夜成军,于2月9日上午7时正式出征驰援武汉。该批医疗队由来自青岛的6家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32人组成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一队;青岛市市属公立医院132人组成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青岛市市立医院48人、青岛市中医医院30人、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6人、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16人、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12人)。两个医疗队分别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病区10楼和9楼的两个重症病区。经过50天的日夜奋战,圆满完成各项医疗救治任务,累计救治患者201人。 青报全媒体记者 于波
责任编辑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