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迎着晨曦,踏着朝阳,伴随着清脆的汽笛声,历经28海里的航行,我国退役远洋科考船“科学一号”在拖船的牵引下安全驶入码头,标志着这艘服役36年的功勋科考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正式落户。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区属国有企业融发集团按照“智变融合、科教融合”基本思路对“科学一号”进行投资运营,改造成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继续为中国海洋科教事业发挥余热。
“科学一号”考察船(左)与“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右)。
“科学一号”考察船由上海沪东船厂建于1980年,是一艘2748总吨的综合性远洋考察船,入CCS船级,总长104米、吃水4.9米,排水量3324吨,主机(柴油机)5280马力x2台,最大航速19节,经济航速15节,最低速度4.5节,续航力8000海里,船员编制38人,科学家编制63人。该船配备有十个实验室,可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和环境保护等综合性考察。新中国第一艘科考船“金星”号,由退役军舰改装而成,不是海洋科考的专业船只。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海上科学考察的都是一些小船,大多几百吨,最大的可能也只有千吨级。1980年,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专业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一号”的诞生,在当时对于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科学一号”代表了我国当时海洋科考的探索能力。自1980年建造以来,“科学一号”一直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航行轨迹遍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等海域,最远曾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曾两次穿越赤道,总航程60余万海里。
“科学一号”缓缓拖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海岸园区码头。
“科学一号”考察船在国家“八五”至“十二五”期间,多次承担国家“863”、“973”、国家攻关、国家攀登、国家重点、国际合作、国防科技以及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众多的考察项目,曾两渡赤道,多次远征西太平洋,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科研数据,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远航太平洋的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考察中,发现了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
“科学一号”驶入古镇口核心区。
“科学一号”考察船服役36年来,逐步培养出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专业海洋科学考察队伍,作为科研支撑体系的一部分,“科学一号”以服务海洋科技为宗旨,勇于进取、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在科学考察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一号”项目效果图。
下一步,融发集团将把退役后的“科学一号”改造成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变身海洋教育的“传播者”。该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陆域占地面积25000余平方米,水域占用面积3700余平方米,改造建设面积180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全面展现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打造成为青少年提升海洋意识、学习海洋知识、了解海洋科考的科普教育基地,集科普教育、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互动体验型展区。同时,“科学一号”还将作为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成为海洋和船舶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平台,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海洋科技人才。(记者 尹彦鑫 通讯员 殷世界)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