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1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今天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悉,依托于黄海所的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市牵头研发的新品种与新品系、新技术与新模式、新设施与新装备、新产品与新工艺,为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推动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增加30余万吨,新增产值近150亿元。
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海所研究员关长涛介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虽然在过去20多年中产量增加了100余万吨,但总体来看,海水鱼类的养殖量远远小于捕捞量,养殖与捕捞的产量比例为16.4:83.6,养、捕结构严重失调。同时,目前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只有约160万吨,在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仅7%左右,在鱼、虾、贝、藻四大类海水养殖中产量最低。面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近海渔业资源保护的发展背景,海水鱼养殖必须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以主导养殖鱼类为单元,面向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试验和示范,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的大黄鱼“甬岱1号”、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牙鲆“鲆优2号”和石斑鱼“虎龙杂交斑”“云龙石斑鱼”等5个新品种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率先建立了海水鱼基因组编辑技术,获得了基因编辑F3代半滑舌鳎;主导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工业化养殖新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其中,由关长涛团队研制出的抗风浪深水网箱,成果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进行海水鱼类重要疾病疫苗的创制与应用,“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创制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新技术;开展海水养殖鱼类种质资源评价等工作,“红鳍东方鲀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大黄鱼脂类营养研究”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于2017年组建,由原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扩容而成。目前共包括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大黄鱼、石斑鱼、海鲈、卵形鲳鲹、军曹鱼、河鲀等9大主养品种,设有遗传改良、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养殖与环境控制、加工、产业经济等6个功能研究室以及19个综合试验站,辐射全国海水鱼主产县区95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