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网络电信诈骗进入了高峰期,老年人守好您的“钱袋子”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3日讯    春节将至,不少老年人开始为备年货,迎新年而忙碌,而此时网络电信诈骗也进入了高峰期,骗术层出不穷。记者整理了部分案例,提醒广大读者,年味正浓,老年人强化防范意识,守好“钱袋子”,平安喜乐过新年很关键。

勿轻信“办事员”,遇事三思而行

临近年关,诈骗案件高发,从受骗群体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原因除了老年人 “耳根软”,防范意识薄弱外,更重要的是极易轻信“办事员”的话,由此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对象。

前不久,青岛市65岁的于先生接到 “公职人员”电话,对方说要给他办理低保,但需提供本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家庭困难的于先生信以为真,琢磨着正好要过年了,如果自己能办下来,也是雪中送炭的美事。却不想落入圈套,被骗近万元。

无独有偶,在河南郑州,有不法分子假借郑州市人社局、12333服务热线的名义,以社保卡被盗刷、使用异常等借口,在电话中向老人索取身份证号码、密码等个人信息,要求老人向指定账户转账、输入密码,向老人进行诈骗。人社局工作人员提示:临近年关,老年人要提高防范意识,如有社保等方面的疑问可到社保部门咨询,切莫轻信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收起“贪念”,源头防骗

春节前后,红包骗局少不了。最近微信群、朋友圈再现 “春运补贴”“防疫津贴”等蹭热点骗局,很多老年人一看是社会热点,一时手快就点进去了。如果因一时贪念,轻信了这些不明外链,轻则白忙一场没领到钱,重则泄露隐私上当受骗。

“我看是你二姨转发到群里的,就毫无怀疑地点进去了。抢红包必须得快,不然就抢不到了。 ”正在青岛市的范女士要输入身份证信息的时候,被同在微信群的女儿及时发现制止,才免于隐私泄露。据女儿介绍,母亲今年69岁,平时喜欢玩微信,尤其喜欢群里抢红包,有时手慢没抢到,会感觉一整天都少点什么。像范女士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很容易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眼下正是年关,亲朋友好在家庭群、朋友圈发红包的频率增加,有些不法分子恰好利用这一时机,通过创建“全民抗疫生活津贴”、“居民疫情补贴”、“新年敬老补贴”等红包样式的链接,诱导老年人点击。一旦点击后,会出现截止某年某月全民免费领取、领完为止等字样,进而增加老年人继续领取“红包”的欲望,诱导老年人填写个人信息,最终骗取老年人钱财。

爱子心虽切,理智不能丢

子女为求发展,不在父母身边的居多数,父母对于出门在外打拼的子女情况缺乏了解,尤其是经济方面,父母很少过问。眼下正是年关,就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护子心切的心理,编造子女因背负经济债务而年关难过的谎言,对老年人施骗。

近日,南京市70多岁的林先生来到银行柜台,要给一家公司转账 8万元。当被银行工作人员问及原因的时候,林先生说,他接到该贷款公司 “代理律师”的电话,要求他转账至该公司账户,用于归还他儿子的逾期房贷加利息,否则将向法院对其儿子提起诉讼。林先生考虑到儿子确实有房贷,所以一收到消息就急急忙忙赶到银行转账,幸亏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及时制止了老人的行为。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冒充催还贷款骗取老人转账的事情时有遇见,老年人应多关注新闻,提高自身防骗能力,子女也应多向父母交心,平时多跟父母沟通,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

山东海旭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越提示:年关将至,老年人要时刻保持理智头脑,加强防范意识,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涉及陌生人、钱财的事要留一个心眼,多跟儿女沟通,征求意见,商量对策,必要时拨打110报警,防止财产损失。(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镜)

责任编辑:安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