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青岛工业的未来之路!

2020年,青岛工业一路进击逆势回升,为青岛经济进位提供了重要动力;2021年,青岛工业乘势而上,刚刚召开的2021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争先进位的新目标。

进位争先靠什么?今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工业进位争先的着力点还要从一个个项目高质量招引落地开始,进而在产业链、产业集群中引领集聚形成一股股产业合力。

显然,抓项目、促集聚,将是提升青岛工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现阶段,青岛产业集聚水平如何?

近日,青岛市公布了2019年全市14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2个被评为五星级、6个被评为四星级、6个被评为三星级。  

这是青岛首次给产业集聚区评星划档。其评价标准围绕软硬件建设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涉及顶层设计、新落地项目等15大类41项指标,核心直指产业集聚的程度和质量。 

从评价结果来看,14个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且分化明显。14个参与考核评价的产业集聚区已经是优中选优的“第一梯队”,如果考核全市的产业集聚区,“低小散”“同质化”“粗放管理”的问题可能更突出。

对城市产业发展而言,产业集聚区的强弱既是因也是果。青岛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仅是青岛产业集聚度不佳的表征,同时也成为影响青岛产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青岛制造业历史悠久、技术雄厚,在产业集聚上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这些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相关产业集聚区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集聚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试图在工业发展中进位争先的青岛,必须补齐产业集聚的短板。

当下,青岛紧迫感十足:

2019年选出首批14个产业集聚区做改革“样板”,出台《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简称《行动计划》)制定路线图;2020年发布建设管理指南、发展报告制度等一整套工作体系引导集聚区规范标准建设;2021年初落地考核评价,倒逼产业集聚区从顶层设计发力改革……

至此,青岛产业发展离高质量的集聚究竟还有多远?青岛还要怎么做?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01、产业集聚与城市共生共荣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相同或相近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的不断汇聚过程。

如果说,一个产业带动一座城,那么这个产业大概率是高度集聚、集群式的存在,与城市共生共荣。

比如,深圳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就离不开华强北的有力推动。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多个领域机械工业部来华强北创立部属电子工业企业,“上步工业区”逐步建立。相比当时蛇口、华侨城等地工业企业的零散分布,华强北由于工业企业较为集中,成了深圳工业起步之地。

集聚是华强北的优势基因,为后来成为“电子行业晴雨表、风向标”打下基础。过去数十年,虽然华强北不断转型升级,但在电子产业领域始终保持超高的集聚度。目前,这个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聚集了几十个专业市场,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及产品交易中心,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

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所以华强北越来越集聚;另一方面,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华强北同样是最好的例子。

“来深圳创业,你只需要带着一个Idea,实现创意的配件配套这里都有。”深圳是创业者的天堂,创业者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道出了深圳产业集聚度之高,以及产业集聚对深圳城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强北一直被视作全球硬件创客的天堂。这里的智能硬件集散功能基础强大,成千上万的电子配件堆满密集的摊位,超乎想象的齐全。同时,作为老工业园区和商贸园区,华强北的产品成本较为低廉,配套完善。有创业者说,“我可以一周之内四次修改设计方案。因为在这里,样机的生产成本更低。”

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以制造业起家的青岛在漫长的产业发展历程中,也尝到过集聚发展带来的“甜头”,如产业链条完整的纺织业赢得了“上青天”的荣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龙头企业携手开辟了“五朵金花”的辉煌时代。

时至今日,工业产业集聚区一直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疫情影响之下,产业集聚区起到强大的稳增长作用。2020年前三季度,1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的379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609.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3.5%,同比增长12.4%,反映出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强大的韧性和旺盛的活力,为工业经济健康稳定运行起到了载体支撑作用。

02、青岛产业集聚的紧迫性

虽然支撑作用明显,但不足也不容忽视。对标南方先进城市,青岛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落后不少。

而这一短板存在已久。

早在2012年,青岛就发布了《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在空间布局方面,把原来的100个集聚区重新规划为50个产业集聚区,管住新上工业项目土地供应闸门。

规划出台正是源于短板。彼时,青岛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工业集聚区集聚程度偏低,新兴产业较弱,与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集聚度排在第9位,远低于第1位成都市74.7%的水平。从产业内部来看,存在着“大集中,小分散”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项目少、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链短等问题。

当下,从整体上来看,青岛的产业集聚区仍然存在层次低、布局散、集而不群、竞争力弱等问题,且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刚刚出炉的评价结果也能看出来,即使是青岛的产业集聚区“第一梯队”,发展水平也差距明显。集聚度上,表现最好的是即墨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其主导产业集聚度高达90%以上,而集聚度最差的仅50%多。亩均税收上,产业层次高的集聚区超过40万元,层次低的不足10万元。

在2019年举行的“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答辩会上,一位熟谙青岛产业家底的官员列举的几个数据更发人深省:家电产业,青岛本地配套大约是40%,而合肥是70%;海工装备产业,青岛多是制造组装企业,而上海长兴岛的海工产业基地,不仅产业链条完善,还拥有众多知名品牌;汽车制造业,青岛本地配套率大约是30%到50%,重庆则达到了80%。

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够不够集聚、够不够强大,既是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结果,同时又在深刻影响着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退回15年前,青岛曾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家电产业集群实力雄厚,仅海尔在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就吸引了70余家供应商,划定了“北青岛,南顺德”的全国家电业版图。

但合肥后来者居上。过去十余年,合肥苦练内功,相继打造了西部家电产业集中区,西南部家电产业集中区,东北部家电产品、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区,东部家电及配套、加工等产业集中区等多个家电产业集群,通过集群集聚效应补链、延链、强链,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目前,合肥“四大件”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占有率超25%。

至此,青岛的王牌产业规模被合肥超越。

03、强化龙头引领的路径

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在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这些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对青岛工业发展的带动引领动力不足。

提升产业集聚度,青岛不能再等了。

从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尽管市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青岛产业集聚的不足,与长久以来顶层设计缺失、粗放管理、考核缺位等都有关系。

这一次,青岛决心很大,将产业集聚区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制定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特色鲜明、配套率提高、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在2019年启动了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行动,选出首批14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纳入全市发展战略,出台《行动计划》,指明了建设方向、作出了顶层设计。

2020年,又对14个产业集聚区量身制定了全套工作体系,发布建设管理指南、发展报告制度、考核评价标准等引导集聚区规范标准建设,并于2021年落地考核评价,以奖励先进、摘牌后进的考核,倒逼产业集聚区从规划编制着手,全面提升发展模式。

实操层面,青岛的产业该如何集聚发展?

合肥曾成功走出了一条“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合肥路径”。青岛也在实践中探索这一路径。

青岛快速崛起的汽车产业,就源于龙头项目的带动。2014年,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落户即墨,次年项目动工,两年后四大车间设备安装和调试完成,到了2020年,已完成整车制造51万台。与此同时,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起到了极强的集聚带动效应,一汽富维、一汽富奥、一汽富晟等30余个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集中落户周边,高集聚度成为即墨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获评5星级的重要得分项。

显然,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强化龙头引领,是青岛产业高质量集聚的关键。

《行动计划》指出,2021年,各集聚区争取拥有1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的领军企业,力争培育1个过50亿的元的大企业。

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各产业集聚区必须加快顶层设计,围绕主导产业方向主动策划设计产业链,明确自己招什么、怎么招、谁去招,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招商对象库或项目库,并实行重大项目“一对一”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此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曾有行业人士在把脉青岛产业集聚度不足时指出,“核心问题就是产业生态打造不到位,包括土地、资源、人才、日常生活等等,各领域往往都是各行其是,搞人才的、搞创新的、搞产业的,在招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互动。”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青岛要想破题,就需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集聚多方面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为产业营造良性互动的集聚环境。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计划到2021年,创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集聚区10个以上,基本形成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力争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70%左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无论我们目前距离高质量的集聚还有多远,只要锚定目标开始行动,总会抵达目的地。

作者 | 长亭    策划 | 沈默    编辑 | 长亭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