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平和理性,温柔以待,守望相助,过个红红火火青岛年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像千军万马奔腾于大街小巷,像无数种子在心底里发芽。热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一举一动都带着节奏。这是一年一度的岁月书签,是全球华人的灵魂刻度——过年。


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春节承载了人民群众阖家团圆的美好心愿。但当前国内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牛年的春节注定将与以往不同。“就地过年”不仅会改变春节时期的人口分布,也在重塑人们过年的习俗和心理。理性与平和将成为今年春节的新气质,而浓浓的年味和仪式感同样都不能少。简言之,留在青岛,也要红红火火过个好年。

红红火火过年,平安就是最好的团圆。无论是已决定留青过年的,还是无奈中奔波上路的,平安都应是当前第一要义。疫情之下必须提高警惕,每个人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防疫政策而行,加强自律自制,非必要不出行,确需出行的也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只有人人平安,才能全家平安;只有家家平安,方能国泰民安。各地也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毫不松懈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快速防控,让群众过个健康年、祥和年。

过个红红火火的青岛年,要身安也要心安。市民“菜篮子”“米袋子”拎得稳 这个年就过得踏实。在目前全国超七成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就地过年”的情况下,今年春节是一场对市场抗压能力的大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下好“先手棋”,保障社会运转安全有序,物资供应充足丰富,物价运行持续平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打造质量民生。不仅如此,过年期间,如何确保“就地过年”外来务工人员饮食、住宿,防疫等问题尤为重要。除之前的“真金白银”政策福利外,相关部门、企业和组织也应因地制宜、具体落实,及时给予关怀,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使其切实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此外,还应做好进一步的延伸兜底。用心用情提供好关爱服务,让空巢老人、让没有盼到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过一个好年。如此,才能留住人、留住心,才能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2

过个红红火火的青岛年,尤其要关注年轻人。很多年轻人过去总在故乡和全家人一起过年,如今“就地过年”很容易倍感寂寥。背井离乡,谋生,养家、尽孝……这几个词背后,有青春活力,有蓬勃生机,也少不了悲欢离合、浓浓乡愁。“就地过年”从来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背后有着无数生动而琐碎的生活细节,是对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一次检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洞察个体心声,才能抚慰精神深处。只有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满足诉求,才能让年轻人这个春节过得充实。年轻人愿意“逛吃”,喜欢新奇事物,需要心灵陪伴。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其他公共空间,应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保障开放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线上服务。保障充足的优秀文化娱乐产品供应,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影视娱乐节目。满足一个个普通个体的“微表情”,才能汇成过年的热闹场景。

过个红红火火的青岛年,要有满满的仪式感。这仪式感是一颗想要过年的心,是浓浓的年味,也是妥妥的安稳。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必不可少,在青岛,除去有些部门和企业提供的爱心餐之外,还有各酒店、餐厅、洋快餐推出的品牌大餐、特色餐饮以及年夜套餐,手机一点就有外卖小哥送到家,天南海北家乡菜足以解乡愁。此外,还有一长串“过年菜单”可供选择,比如,贴春联、吃饺子、视频拜年、抢红包、逛天后宫、撞钟祈福、看电影……把过年的热情一点点动员起来,把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饱满起来,“就地过年”也能有不一样的精彩,也会收获温暖和感动。 


3

过个红红火火的青岛年,也是为了节后更好地前行。春节是时间航线的驿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即便不能和家人朝夕相伴,也可以静静叩问内心,享受这短暂而惬意的停留。可以梳理和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整理思路为再次出发做好准备。对相关部门和企业而言,“就地过年”还意味着节后将不必再为“用工荒”而发愁。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在保障工人“错峰休假”等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利用好这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前着手做好计划,以便节后迅速而高效地投入生产,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元肇始,华章日新。春风已来,只待花开。在这个不一样的牛年春节,祝愿广大青岛市民快乐安康、阖家幸福;希望所有人彼此温柔以待、守望相助;相信在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都能过上一个红红火火的青岛年。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