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心”的饲料厂产能增3倍,中晨康地借力工业互联网优化产业生态圈

“换心”的饲料厂产能增3倍

中晨康地借力工业互联网优化产业生态圈

“全面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公司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了!”在青岛中晨康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庆刚看来,自2005年涉足饲料行业,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操盘”就是2012年在莱西投资330万元为自家饲料厂“换心”。时至今日,围绕这一自动化生产线,汪庆刚累计投资已超700万元,但尝到甜头的他尤感不足,仍在不断追加投资,意图借力工业互联网打通产业生态圈上下游链条,做强、做久自己的饲料企业。

工人减半,日产量反增三倍

玉米等原材料由筒仓经粉碎机粉碎,再进入配料设备进行自动配料……在中晨康地生产车间的中控室内,伴随工作人员轻轻按下按钮,一条涉及投料、粉碎、配料、混合、制粒等程序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各类机械设备开始有序作业。

记者留意到,除了持续不断的机械轰鸣声,在这处生产车间,从原材料的投料,到最终成品运往仓库储存,鲜有工作人员身影。细数下来,从原料到装包,这条每小时可产10吨饲料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备的生产人员竟只有10名。他们的工作主要涉及部分个性化产品原材料的投料及成品饲料的封袋。而在封袋后,几年前还需人工挪运的环节,此时已被码垛机器人代替——等候多时的机械手将一袋袋饲料“抱起”,将其有序摆放在一旁的托盘上,等候集中转运。

“饲料行业正面临大发展、大竞争、大淘汰的格局,要想在这行活得久、活得好,就不允许企业抱残守缺。”汪庆刚表示,投资升级自动化生产线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提高效率、增强品质,在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当时有两条路摆在汪庆刚面前:或者适量投资,建半自动生产线;或者咬牙坚持,建全自动生产线。显然,他选择了后者,“一步到位,要做就做最好的。”

首期330万元的投资没有令汪庆刚失望,通过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饲料加工工艺、引进瑞士布勒全自动生产线,中晨康地生产的饲料产品受到客户广泛好评,迅速打开市场。这也成为其围绕自动化生产线持续追加投资的最大底气。

“过去我们的客户多为中小型养殖场,生产线升级后,规模养殖场客户的数量增加了三成还多。”据汪庆刚介绍,生产线运行后,企业负责生产的人工成本减少过半,运营成本降低了40%,而公司整体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3%、产品周期缩短了30% 、日产量达到之前的3倍多。此外,企业产品品质也显著提升,合格率达到99.9%。翻看2020年企业经营业绩表,汪庆刚笑容愈发灿烂——2020年,中晨康地销售额近亿。

欲借工业互联网实现倍增

以构建自动化生产线为契机,中晨康地正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饲料生产企业转变。根据汪庆刚制定的发展蓝图,未来5年,伴随企业持续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中晨康地产品年销售额将达到2亿元。

从1亿元到2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中晨康地还有不短的路要走。综合行业发展大势,汪庆刚将目光投向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工业互联网,意欲借此突围。

2019年,中晨康地创建“阿什倍尔”品牌,为猪场客户提供颇具功能性的母猪料产品。其中怀孕母猪料AP10是中晨康地正全力推广的一款产品。这是面临整个行业的充分竞争时,汪庆刚在细分市场做出的关键布局。“在如今的‘金猪时代’,能繁母猪的重要性不亚于‘摇钱树’,我们的功能性母猪饲料就是要让这颗‘摇钱树’更加茁壮。”汪庆刚笑着说。

经过两年推广,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该产品的推广进度却依旧受到了限制。“我们的产品价格高于市场常规产品,想要得到养殖户认可,就必须让他们切实得到实惠。”汪庆刚表示,这需要大量数据加以佐证,而数据的采集则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仅仅一组成熟的数据,就需要汇集能繁母猪两个生产周期(约300天)的生产档案。

这些年来,中晨康地通过“笨办法”积累数据——为现有客户的养殖场制作生产档案、采集数据。如果只是小规模推广,这或许已经足够,但要适配企业立足山东、布局全国的远大目标,则显然还需要更多数据来说服更多养殖户。

“要想提升产品的推广效率,我们急需大量能繁母猪的生产数据,如果能够借力工业互联网打通养猪业生态圈的上下游链条,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汪庆刚说,随着经济发展,饲料行业形势同样不断变化,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令他眼前一亮。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未来,中晨康地可以清晰了解客户消费的痛点,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建立自己的技术服务体系,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做到市场升级,更好地抢占市场,赢得客户信赖。

汪庆刚称,未来若干年里,除企业赖以为生的生产工作外,中晨康地将持续加大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 涛)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