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大战大考之年。爬坡过坎尽管艰难,却在步步登高,每成功迈出一步,就离发展目标更近一步。这一年,威海市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的荣誉,成为对“威海速度”“威海效率”的生动诠释。
威海市发展改革委:
谋划全市动能转换“路线图”
集团营业额增长50%左右,110%超额完成冲击新目标任务;翻开2020年光威集团的成绩单,一组亮眼的增长数字背后是一张“奋进答卷”。光威集团总经理邓向阳信心满满地说:“新动能引领企业发展,是光威自身发展的需求!”
新动能、新活力、新发展,2020年,在应对疫情、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大考中交出这般亮眼“成绩单”的企业,可不止光威集团一家。新旧动能转换,正是威海市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由威海市发改委动能转换协调科科长林晓飞参与编制的《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成为去年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最好总结。这份共13页的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为去年全年工作谋划出一份清晰明了的“路线图”。
线路逐渐明晰,行动更加笃定。2020年,对标省“十强”产业,聚焦全市七大产业集群,威海市发改委以“五个一”协调推进机制为抓手,调整完善“7+3”示范企业项目库,实行定期调度和挂图作战,有力推动产业转型蝶变,加快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威海市发改委的统筹下,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企业冲击新目标“双百工程”的启动,100家入库企业与100家后备库企业共同组成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先锋队”,引领了新旧动能强企优企的强大“方阵”。截至2020年末,79家冲击新目标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3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141家,上云企业达到2800家。
在南海新区,明池玻璃的一组数字,折射出冲击新目标行动强大的驱动力:通过一系列创新,企业成本在5年内下降30%;2020年,企业产值突破历史纪录,同比增长50%。
加速改造传统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2020年,威海市建成全省第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市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达到17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从2017年的23.1%提高到32.6%,位居全省前列。
新动能的培育,更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化信用城市建设,威海市发改委扎实推进信用“五进”,推广“海贝分”应用,以改革释放动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今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依然是威海市发改委的工作重点。随着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突破”实施方案的出台,威海市发改委将进一步聚力高质量发展,继续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培育七大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不断为城市发展增创新动能、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链”协同做后盾 企业大胆向前冲
大年初八,年味尚未散去,威达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各种自动化生产、加工、组装线火力全开,一个个钻夹头成品在流水线上鱼贯产出。公司董事长杨明燕介绍,2021年公司的市场需求持续处于高位增长,从大年初三开始,职工们就奋战在各自岗位上赶订单、忙生产,力争牛年“开门红”。
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的不止威达。春节期间,为引导企业节日期间坚持生产,威海市工信局推出“助企增产”专项行动,151家规上工业企业坚持生产,较去年同期增加76家。节日期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68.8%,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运行。
站在新起点上回眸,更能感知威海爬坡过坎、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风采。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96%,较去年同期提高2.81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仅用一年时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9.5%提高到61.5%,继续稳居全省前列。
非常时期的非常节奏,更需要快人一步的智慧远见。去年,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威海市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七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下,梳理10条优势产业链,全面实行“链长制”,逐月梳理企业“四张清单”发展诉求,通过垂直整合、“双招双引”等方式,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步伐。
一年里,威海市工信局组织开展船舶、电子信息、防疫物资、电子变压器等产业链对接活动20余次,促成60多家本土企业相互之间开展配套合作,配套金额达到3.7亿元,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协作联系。
在积极培育协同配套优势的同时,按照“企业提诉求,政府领进门”的思路,威海精准梳理企业提出的100余个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需求,带领企业到北京、西安等地,与工信部部属高校机构以及央企研发平台开展精准对接,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余个,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成长的烦恼”。2020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企业各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瞪羚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36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持续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2020年,威海市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引航工程,通过开展专家诊断、服务对接、典型示范等方式,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的过程。在新北洋数码智能终端设备产业园,通过“机器换人”,这个生产车间的自动化水平超90%。
在加快智能化改造的同时,威海把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为实体经济了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达到17家,以迪尚集团中国服装设计创新集成平台、联桥集团国家毛衫纱线资源共享平台、浦林成山“智安达”平台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为企业转型发展赋能加力的同时,也让威海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更大“加速度”。
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每一项工作都直指“幸福”
春节期间,威海高新区西文化生活区的初心广场上,“人气”持续攀升:有的居民伴着动感音乐起舞,有的居民坐在休闲座椅上拉呱,孩子们在周围奔跑玩乐。居民刘素英说,现在的幸福感简直“爆棚”。
在威海,每一位百姓都有着自己的专属“幸福”,2020年威海还“捧”回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大奖。
威海市住建局作为精致城市建设的牵头部门,去年全年聚焦城市功能短板和民生需求,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征程上,脚步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定。
2020年是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的攻坚突破之年,也是最关键、最吃劲的一年。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对此,威海市住建局从抓好顶层设计入手,“大招”接连打出:2020年11月1日起,《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正式施行,精致城市建设有了根本遵循;《威海市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涉及50个核心指标,涵盖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公共服务、发展动能、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让精致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
精致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始终在“幸福”二字上。“站在天桥上,不仅心踏实了,视野也开阔了,这天桥建得好!”每每经过位于市区青岛路上的齐鲁大道过街天桥,市民邹强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随着威海市区9座过街天桥拔地而起,交通顺畅、百姓舒心的“双赢”局面日益凸显。
过街天桥,是威海市住建局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威海市住建局聚焦不精致的地方,积极开展化解“城市成长的烦恼”四部曲,不动产权“办证难”遗留问题基本处理完成,解决办证难15.2万套,累计完成217个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处置,改造老旧小区48个,实施断头路打通工程12条,建成公共停车场9处、口袋公园131处,新建、改建城市公厕24座……随着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完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变得越发充盈。
精致城市,不能只顾城市,忘了农村。沿着威海市住建局的工作足迹,去年的一组数据,刻录下农村的“幸福变迁”:持续推进“农村七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68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和保障全覆盖;加强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新建农村公厕390个,实现300户以上自然村农村公厕全覆盖;完成农村清洁取暖建设5.48万户,占年度计划的110%;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行动,排查整治各类问题3051个。
威海市交通运输局:
铺就惠民“幸福路” 打通发展“快车道”
“构建‘市域一体、交旅融合、联接城乡、全域通达’的交通+旅游出行服务体系,要着手实施现有县际客运班线的升级改造”“城区公交线路,还得根据老百姓需求再优化优化”……2月19日一早,威海市交通运输局客运科科长孙俊生和同事们一起,围着威海市行政区划地图讨论起来。
城市路网,一头连着城市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民心民意,推动起来千头万绪。2020年,威海市交通运输局把一项项汇总起来,捋出了两条线——既打通西部环山路等城市“大动脉”,也聚焦民生工程畅通“微循环”,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给沿线群众带来实惠。
孙俊生负责的,就是民生工程畅通这个“微循环”。威海市入选‘十三五’期间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之一,今年要迎接创建的验收工作,让客运交通管理的担子更重。怎么做好迎接验收工作?威海市交通运输局把提高群众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作为“头等大事”。
面对公交线路优化这一“拦路虎”,威海市交通运输局把群众请来当“参谋”。“路怎么走起来方便,只有群众说了算,关键是满足群众诉求。”孙俊生说,在具体推进中,方案只能提供宏观指导,只有把老百姓的意见糅合进去,才能得出建设“最优解”。
2020年威海新开通和优化调整的42条公交线路,新增更新公交车122辆,新开3条城际快线。今年1月,群众一直关注的汽车站搬迁也提前完成,客运中心“六站合一”的规划成功在春运前落地。
跳出威海看威海,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打通“毛细血管”,“大动脉”同样重要。面对西部环山路全线贯通这块“硬骨头”,威海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基建科科长宋万里和建设者们吃住在一线、办公在一线,交出一份尽收山海风光、带动周边致富的“幸福答卷”。
2020年,在一位位“交通人”合力参与中,威海21个交通大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陆路交通末梢短板逐渐补齐;“民心路”通了,农村新改建558公里公路、建成574个客运站点,全市符合条件的村庄全部实现“户户通”;重大基础设施强了,莱荣高铁实现开工,文莱高速建成通车,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顺利推进,威海新机场选址获批复、预可研通过行业评审,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交通基础设施的加速推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铺出了一条“快车道”。据统计,威海市欧亚班列全年开行88列、发送货物7100标箱,威海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入围交通强国试点名单,威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威海机场新增9个通航点、加密12条热点城市航线,市域一体、国内通达、联通海外“三大交通圈”,正加速由蓝图变成现实。(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杨彩明 匙亮 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