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贫穷的父母“绑架”了我的人生
前几天,有位读者F在后台留言:
“我出生在北方农村,目前在当地县城一家邮政储蓄所工作,拿着每月3000多块的死工资。
眼看人到中年,每天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部剧情苍白的电影、一本毫无悬念的小说,一眼就能看到人生的尽头,毫无盼头。
但这样的生活本不是我想要的,是父亲做的一个决定‘断送’了我的前程。
读大学期间,我就读的是一所211院校,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那年,想考外校的研究生,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给出的理由是:
你下面还有两个弟妹,这书我们供不起。你是老大,要早点出来挣钱,帮父母减轻负担……
面对年迈的父母,我感觉自己丝毫没有反驳的理由,一个人闷在被窝里哭了整整两天,最后放弃了考研的想法,开始埋头发简历、找工作。
半个月后,我收到上海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发来的OFFER,兴奋得一宿没睡。
正当我把一切安排妥当,准备奔赴‘魔都’,为自己的下一段人生旅程‘振翅高飞’时,父亲打来了长途电话,苦苦劝我回老家;
说托关系帮我安排了一份银行的工作,最后还拿母亲的病来说服我。
我顿时心一软,便卷起铺盖回了老家。但回家后,才知道父亲托人帮我找的工作单位压根就不是银行,只不过是一家城郊的邮政储蓄所。
之后,我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好几年都不愿意跟他讲话。但一扭头,看到年迈的母亲、尚未成年的弟妹,也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之后,父母又帮我物色对象、催着我结婚、生孩子,说‘女孩儿年龄大了,迟早要嫁人、要当妈’。
就这样,我被父母一步步推着往前走,过着如今朝九晚五、死水一潭的生活。
我感觉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一颗棋,为了急于摆脱贫困,父母用道德感、用苦肉计‘绑架’了我的人生……”
F的父母为了早日卸下重担,摆脱贫困的束缚,选择拉她“下水”“分担”。
被道德感、亲情“绑架”的她,无力挣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只能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认输,被动“臣服”。
02.
是什么造就了“穷父母”?
在最近风靡全网的热播剧《山海情》中,14岁女孩春玲学习成绩优异,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被白校长相中,说她天生就是块读书的料。
但无奈父亲目光短浅、见识有限,千方百计阻止春玲读书,而父亲“说服”白校长的理由是:
“她两个哥哥,还等着盖房娶媳妇”“与其多读十年书,还不如早出去打工挣钱养家”……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还有水花,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她硬是被父亲逼着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这部剧虽然讲的是九十年代的事,但人物鲜活、道理不虚。
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像春玲和水花父亲这样“口袋空空、思想落伍”的父母也并不少见。
从心理学分析,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类“贫穷”的父母呢?
《贫穷的本质》一书的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通过连续15年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探寻贫穷的真正根源,最终找到了导致贫穷的根本原因——
时间矛盾(心理原因)和身体持续的压力状态(身体原因)。
所谓“时间矛盾”,是指人们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当前的感受,人们普遍是冲动型的,很大程度上受感性支配;
但对于未来则是偏理性的,如果为了未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处,让当下的感受来“买单”便会显得“不情不愿”,这也是很多穷人做事总是拖延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那些长远来看,“正确”且“重要”的事需要付出时间和心理成本,所以贫穷的父母会更看重眼前的“好处”,而放弃未来的计划。
同时,贫穷还与身体分泌的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而皮质醇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精神和身体层面正在承受的压力状态。
当一个人处在持续的压力状态,大脑就会释放出皮质醇,而皮质醇则会影响大脑重要的认知区域(如前额皮质,海马区等),并且直接损害我们的认知及决策能力。
所以,因为“口袋空空”产生的压力,会让那些贫穷的父母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更容易“冲动行事”,失去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03.
穷困父母,教给你的只能是穷人思维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便不难发现越是偏远的地区、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越容易出现阻止孩子读书、干涉子女恋爱,为孩子的人生“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父母。
这类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负面心态、怨天尤人、思维局限、缺乏闯劲,他们劝子女考公务员、成家立业的说辞通常都是一个“版本”——
“公务员安稳、当公务员好找对象、家里人办事也方便”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总归要嫁人,学历越高越难找对象”
“男孩子要成家,才能立业,早点娶个媳妇、生个娃,我们才能放心”……
这类父母就是典型的“穷”父母,在物质上贫困,在精神上贫乏,即使他们苦熬了大半辈子,积累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处事哲学,大都也还在“贫困”的泥沼中挣扎。
因为受自身成长环境、性格、思维方式、受教育程度不足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对世界缺乏完整、准确的看法,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自然也无法形成积极、正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给不了下一代符合时代发展规律、贴合我们内心需求,真正能够拿来当作“行动指南”的范本经验。
而他们摸索出的那套“求生存”的处世哲学,比如“埋头苦干、得过且过、不要激进、不要冒险、受害者心态”便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如果身为子女,一不小心“盲从”了父母,大概率上也只能成为父母的“翻版”,很难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04.
“屏蔽杂音”,坚定地为自己负责才是成年人的姿态
很多父母即便穷,但是真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他们爱的方式“有误”,更倾向于一种以爱为名的“控制”。
为阻止子女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们往往会“苦口婆心”“好言相劝”——
“我活了大半辈子,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
“我这么做,可都是为你好”
“不听父母的,你迟早要吃苦头”……
这些话乍听上去,是为了孩子好,但背后隐藏的“真相”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因为父母自身没有可以被验证的“成功经验”,只能用“担心”表达对孩子的“爱”。
而作为子女,我们除了抱怨他们唠叨、鼓噪,嫌弃他们跟不上时代,或许还有更正确的选择——“屏蔽杂音”,坚定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于父母说的话,我们可以主动“屏蔽”,一边附和,一边当作“耳旁风”,这样既照顾了父母的感受,也不至于太委屈自己。
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我们可以听父母的话,做个“乖宝宝”。
但在人生重大事件(比如工作、恋爱、结婚等)的决策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立场”,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愿,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拍板”!
毕竟“穷”不是父母的过错,但脚下的路要靠我们自己去走。(作者|木棉 来源|曾奇峰工作室)
你赞成作者的观点吗?你的父母也会干涉你的人生选择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