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聚焦 | “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收官

青岛日报2021年2月22日3版

“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收官

以108个“细节”为城市“立传”

《伦敦传》的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将城市喻为人体,街巷喻为毛细血管。他让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一个固定、死板的地理概念,而是鲜活、变动不居的生命体,它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种种样貌,从总体上构成了属于城的活力与生机。”过去一年间,我们也试图以百个囊括了人物、场景与事件的极简“细节”,来呈现不同时期青岛的种种样貌,它们看似琐碎、孤立,却让人们看到属于这座城市的可延续的活力与生机。这正是“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城市历史地理特刊创生的源起。

“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青岛日报社于2020年4月联合策划推出,从青岛地区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当下,时间跨度超过4500年,内容涵盖历史源流、文脉记忆、民间传说、非遗文化、城市景观、文人学者、红色文化和美丽乡村等八大板块,共计108个“故事”,“故事”篇幅平均仅约1600字,却于“细节”间重新梳理塑造了一直处于变化和延伸中的城市的成长脉络。

碧海潮生处的“细节”回望,更像是为这座城市所立的一份极简“小传”,让我们在来路中辨识、寻找并把握更适宜城市未来的方向。

溯源数千年的青岛历史地理读本

2020年4月23日起,“100个故事”在青岛日报全媒体平台面世。一经推出便引发众多读者网友关注,成为不少人重新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基础读本”。

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青岛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的城市历史地理特刊“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自2020年4月23日起,以“报、网、端、微”全媒体平台同步传播方式面世。青岛历史源流首度全景呈现,溯源千年的城市历史地理图景,借助全媒体平台,一经推出就引发数以十万计的读者关注。有的青岛老读者甚至一期不落地将报纸版面剪贴留存,作为家中晚辈了解这座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城市的基础读本。

人们期待了解更多有关这座城市的往昔岁月,亲身去探寻那些故事背后闪现的遗址、遗迹的真切面目。其中上溯数千年的历史性“开场”尤其让读者意外,它拓展了城市本土文化的维度,也延伸了众人心目中原有的城市景深。

“没想到青岛在古代还藏着这么多值得说道的故事和遗迹,以前更多听说的是百年建置历史的近现代时期的青岛……真想去看看。”“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首期出刊当天,在网端阅读了北阡、三里河和岳石三大文化遗址“故事”的一位北京读者便在第一时间留言反馈。和这位在青岛度过童年、因此对城市加倍关注的读者一样,将城市历史上溯到4500年前的这份“城市极简史”,仅凭每篇寥寥千余字的记述,就吸引了诸多对青岛、对历史心怀热爱的本土市民和“潜在”旅者。前两周连续推出三期的特刊,点击量就突破30万次。

随着琅琊台遗址,齐长城,即墨故城和六曲山汉墓群,田横五百士,汉武帝东巡的不其城,天柱山魏碑,板桥镇等“历史场景”相继浮出水面,关于这座城市的古代故事,不仅引发普通读者的关注,也成为专业人士热议的话题。多位从事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区(市)文博机构专业人士均对“特刊”的发布给予称许和肯定,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历史内容的论证核定中。一位学者评价说:“这是青岛首次将发生在青岛城域内的文化演进,置于满天星斗的远古文明和世人熟知的王朝兴衰之中全景加以展现,它相对完整地重新梳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呈现了这座城市在文明发端之初的独特光彩。”

于文脉中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

“100个故事”虽以“故事”之名,却遍寻专业人士、机构协助,以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描摹和记述,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书风寻得了可资传承的历史实证。

正如最初期许的那样,这部城市历史地理极简史,是在众多专家学者及区域相关部门、文博机构的专业“补给”和协助之中完成的。在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即便获得原始的一手资料是困难的,我们依然竭尽所能,在鱼目混杂的史料素材中披沙沥金,期冀给予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准确而生动的描摹和记述。

为此,我们探访过作为远古中国“满天星斗”中夺目一隅的青岛地区的考古现场;在历史典籍和研究报告中查阅追踪秦皇汉武以及古代海上丝路在这座城市“遗落”的蛛丝马迹;与承载沧桑荣辱的百年地标和那些史册中闪光的名字超时空“相遇”……我们想要证明,历经波澜壮阔的古代王朝兴衰,波谲云诡的近现代百年,直至今日,这座城市以所踞的胶州湾腹地为舞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从未缺席。

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论及城市的“文化记忆”时说,正是凭借对文化记忆的代代相传,城市得以在文化的认同和重构之中发展演进。以打捞文化记忆的方式重塑城市传统,让人们明白城何以成为今日之城,又将在可见的将来如何演进。这是“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回望这座城市过往的一个重要理由。或者说,重要的不是回望,而是立足于当下——在来路中,辨识和寻找未来的方向。

所以,这部极简史并不止于往昔,它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从中,我们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书风寻得可资传承的历史实证:西海岸琅琊台的秦琅琊刻石、平度天柱山的郑文公碑、崂山道教摩崖石刻、明清之际的“扬州八怪”之一胶州人高凤翰、康有为在青岛的翰墨流传……这些彪炳中国书艺史册的珍贵遗存,拼贴起城市书法脉络的独特未来走向;在“城市景观”中,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筑物、山头、河流的存蓄是我们去往未来之城必备的通行证:我们不仅记录它们曾经的样貌,更记录当下的变迁,诸如里院作为青岛特色民居如何融入到旧城更新中,成为市井烟火里的城市独特表情,太平角—八大关的近现代建筑群如何打开院落,辟建为可体验的文旅新地标……在“历史文脉”和“文化学者”的系列人物书写中,我们见识这座城市文化气质的形成和近现代精神高地的隆起……

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了对于历史信息的承载、往昔记忆的见证,而它不仅是过去时、完成时,也是进行时与将来时,对城市而言,记录并留存这些记忆,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引领人们重新打开城市的“向导”

故事“出圈”,引发了画家、动漫企业、民间艺人等为城市创作的激情。将来这些青岛故事或将集结成册,带领更多人重新打开并品读这座城市。

此前,青岛日报社在官网青报网首页设置轮播图;客户端“青岛观”在要闻频道开设了《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专题(去年8月下旬起移至“观海新闻客户端”),与纸端同步刊登100个故事,进行图文并茂的呈现;“人民号”、“头条号”、青岛新闻网、“《今日青岛》海外版”以及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官微、“青岛文物保护建筑”专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均同步转发宣推,使青岛故事在国内以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了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位本土画家在出刊伊始便致电本报,期冀能以手中的画笔,创作描绘100个青岛故事中的场景与人物,为城市、为同样热爱着这座城市的人们保留一份更为直观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历史记忆;一家正积极尝试将青岛本土历史文化借助动漫来呈现的本土动漫企业,也特别将原创动画作品“法显入不其”发来,表达了共同深耕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意向;还有一位从事泥塑创作的民间艺术家,在阅读了“田横五百士”的故事之后,也表达了要将之作为创作题材的“雄心”……对于这座曾经熟悉的城市,人们仿佛突然间获得了新的视角来重新品读审视它的丰富。

“我们无法窥见全部,而只能把无尽的小巷和过道、庭院和大街当作一片荒野去体验。在这片荒野上,纵使最有经验的市民也会迷路……”彼得·阿克罗伊德将伦敦比作不断变化和延伸的迷宫,而他书写的《伦敦传》,将成为引领人们打开城市的独特向导。“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同样作为“向导”,以对城市百个“细节”的系列书写,引领人们重新打开并品读这座城市。

在这位“向导”的引领之下,石老人、崂山道士、绛雪、太清水月、大小珠山……不只停留于美丽传说;胶州秧歌、莱西木偶、宗家庄年画、泊里红席、三里河黑陶……不再只是传统的民间技艺;东麦窑、后石沟村、青山村、产芝村、凤凰村……也不再只有承载乡愁的美景,它们是以各种方式沉淀于城市肌体的独特历史文化,城市丰厚、无价的财富资源,正期冀迎来传统的新生。对于这些珍贵的遗存,守护不仅意味着原汁原味地保护,更当融入现实生活,成为城市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载体和源泉。

“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的收官是一个开端,或许只是“引言”,引导人们从极简的“细节”出发重新认识城市,在对青岛本土文化历史地理图景的拼贴重建中,推进城市文旅资源的保护、开发、整合与利用。

不久的将来,这些青岛故事或将集结成册,公开出版,激发更多的人投身为青岛“立传”的事业之中。毕竟,这会是一项承前启后、浩大而精细的系统工程,不是区区百个“细节”就能够囊括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