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唯GDP论英雄的时代,上市公司成为观察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维度。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多年里,这一维度恰是透视青岛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不足的窗口。
然而,青岛正在奋力扭转不利局面。
2月22日下午,青岛上市公司座谈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近30家上市青企的董事长、负责人齐聚在此,与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一把手”面对面总结成绩、剖析不足、展望前路。
“海尔智家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构建起‘A+D+H’全球资本市场布局的物联网化的上市公司。”“森麒麟2020年净利润率20.84%,位居全球轮胎行业第一。”“海尔生物上市一年多,股价涨幅170%。”……座谈会上,青岛特锐德电气董事长于德翔、海尔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展波、青岛双星董事长柴永森、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董事长崔健、海利尔药业集团董事长葛尧伦、中创物流董事长李松青、青岛威奥轨道董事长孙汉本、森麒麟轮胎总经理林奕龙等8家上市企业的董事长、负责人在发言开头,都无一例外地回顾了企业2020年的亮点成绩。
正是这一家家逆势前行的上市青企,汇聚成了青岛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进位的能量源泉。
近两年来,青岛在资本市场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2020年,青岛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达到17家,首次达到两位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境内外上市公司总计达到59家,居全省第一。
更重要的是,青岛的“资本力量”正进一步转化成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去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对全市GDP贡献率为36.3%,比2019年的34.4%,提高1.9个百分点。
赵豪志对此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称上市公司是青岛企业的优秀代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你们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你们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你们是推进全市重大战略的排头兵。”
期待越高,责任越重,需要迈过的坎就越多。
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上市公司数量、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成为资本市场北方第二城就要坚持不懈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除了“十四五”末,青岛要实现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的目标外,赵豪志还给已上市公司提出了“双倍增”“两个品牌”等方面的建议要求。
对青岛来说,这些是压力更是动力,也是青岛集聚更多资本力量的最佳路径。
1、资本市场爆发“青岛力量”
公认地,南北方经济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运用资本的意识和能力的差距。这一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也未能幸免。资本力量曾经是青岛的短板,资本力量的“力道” 一直没能打出足够的份量。
在上市公司数量上,青岛不仅大幅落后于宁波、无锡等GDP相近的城市,即使与山东省内的烟台相比,也落后一截。
很多转折往往都藏在抓住机遇的瞬间。
2019年,青岛资本力量迎来大爆发,青岛港、青岛银行、青岛农商行、海尔生物等9家企业相继上市,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在全国城市中排第6位,创历年之最。
2020年,疫情也未能阻挡青岛资本力量的崛起。全年青岛新增过会及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7家,是1993年青岛出现第一家上市公司后最多的一年。其中,威奥轨道、高测科技、酷特智能、森麒麟轮胎等4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境内主体艾斯欧艾斯信息科技、天行昆仑科技、东莞盈康生命等3家上市公司迁入青岛;建邦供应链、丰光精密成功晋级全国股转系统精选层;冠中生态、海泰新光等8家公司过会待发。
截至2020年底,青岛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到59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达44家,总数反超烟台,位列全省第一,居北方城市第三。
这种势头还在继续。刚刚进入2021年,青岛资本市场就惊喜不断。
1月11日,征和工业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实现首发开门红,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平度市第一家上市企业,特殊意义在于,青岛上市公司分布格局实现北部突破。
2月25日、26日,冠中生态、海泰新光将分别在深交所创业板、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青岛军团又将迎来上市“双响炮”。
3月上旬,德固特节能装备也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而青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未来更令人期待。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青岛辖区上市储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截至目前,青岛有21家企业在证监局辅导,6家企业在证监会和交易所排队,4家企业向港交所、纳斯达克等境外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预计今年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数量将继续保持2位数增长。
2、短板依然存在
青岛对资本市场的雄心绝不会止步于此。
事实上,青岛多层次资本市场虽然近两年来快速崛起,但前些年的“欠账”不少,自身的短板仍明显存在。
2020年,青岛上市公司数量取得重大突破,一跃成为山东之首,但与一些南方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宁波、无锡的GDP与青岛不相伯仲,多年来竞争十分胶着。然而,在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上,截至2020年底,宁波和无锡各为93家和90家,是青岛数量的两倍之多。
资本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即市值。
上市公司的市值意味着资本对企业发展优势与市场竞争力的认同,是资本观察城市的重要切口。
近期多家机构公布了上市公司2020年市值的排行榜,一个多年来未能破局的老问题再次彰显:资本市场上具有龙头地位的上市青企偏少,未能达到“强者恒强”。
数据显示,至2020末,青岛44家上市公司的总值为7319亿元,市值百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到14家。其中,海尔智家(含A、D、H股)、青岛啤酒(含A、H股)市值超千亿元。
在相关机构公布的《2020年内地城市上市公司总市值排行榜》中,北京以27.18万亿稳居内地城市上市公司总市值排行榜首位;深圳16.36万亿元位居次席;上海12.42万亿元坐稳第三位。此外,杭州、广州、仁怀、佛山、南京、无锡、天津等城市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
这份榜单中,名列第20位的是福州市,2020年末上市总市值为8567亿元。这意味着,青岛距离全国市值前20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再把目光拉回至省内,在相关机构公布的“2020年山东上市公司市值百强榜”中,共有7家企业跻身千亿俱乐部,分别是万华化学、海尔智家、中泰证券、歌尔股份、潍柴动力、青岛啤酒、中航沈飞。
在市值排名前十的鲁企中,济南数量最多,有3家,青岛与潍坊各2家,烟台、威海、德州各一家。
整体来看,截至2020年末,青岛境内上市公司家数虽然超过烟台,但烟台上市公司的市值却达到8130.86亿元,超过青岛近千亿。细分来看,虽然青岛拥有2家市值过千亿的企业,烟台只有1家,但因为鲁股龙头万华化学在烟台,且拥有较多百亿以上的企业,所以烟台成为鲁股市值聚集地。
3、增量提质
与资本市场先进的城市相比,青岛在上市公司整体数量、企业规模、市值和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这些,青岛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自己的对策。
在22日的座谈会上,青岛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目标、路径更加清晰明确。
数量上,青岛提出,2021年,确保新增境内外过会及上市公司15家,力争达到20家左右。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
为了实现量上的突破,青岛将充分运用平台思维,搭建推进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上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培育优质拟上市企业资源,建立重点拟上市企业储备库。
目前来看,上市企业均是青岛各产业的龙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实力担当,其质量的高低对青岛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青岛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为59.1%,同比提高17.2个百分点。同时,2020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对青岛全市GDP贡献率为36.3%,比2019年的34.4%,提高1.9个百分点。
占比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如果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必将推动青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市值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层级不高。青岛意识到这一点,在培育上市公司的打法中提出,将结合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战略,推动更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同时,将厚植企业上市培育土壤,培育出一批符合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要求的行业细分龙头和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提升新培育上市公司的质量外,存量上市公司是一股更强大的潜力。
赵豪志在座谈会中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几个发展目标和建议,包括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双倍增”、做弘扬“两种精神”的表率、打造产品和企业“两个品牌”。
其中,“双倍增”是目标更是路径和打法。
第一个“倍增”是主业规模的倍增。每家上市公司都是行业的标杆和样板,要坚定不移聚焦主业加快发展,力争在3年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倍增。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扩大投入,更要靠创新发展;第二个“倍增”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倍增。青岛要利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上市公司市值实现翻番增长。一方面要靠各上市公司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做大公司资本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长久认可,实现公司市值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要靠上市公司队伍的不断壮大,政府将落实好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建好用好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开展好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加快推动更多企业上市。
当下,势头起来了,目标明确了,路径打法清晰了,未来,资本市场的“青岛力量”将发出时代更强音!
作者 | 傅军 长亭 策划 | 沈默 编辑 | 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