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渔港码头:节后第一船上岸全是“鲜”

春节过后,海鲜市场仍是冷藏鱼类唱主角。随着近日气温回升,岛城沿海渔民开始陆续出海捕捞作业。2月22日,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在即墨东部几个渔港码头探访发现,不少渔民开始在近海养殖区收获海蛎子、扇贝。少量张网捕捞上岸的开凌梭、海蚰蜒等小海鲜,成为节后“第一鲜”。受疫情影响,各码头出海捕捞作业渔船受限,所以市民想吃到更多的本地小海鲜,还要再等几天。

出海俩小时收获4000斤

2月22日中午,记者在即墨冯家河、神汤沟等码头看到,渔民趁着满潮,陆续将捕捞上岸的海蛎子、扇贝运往市场销售。当天晚上,市民就可以品尝到节后第一鲜的美味。

“年前捕捞了不少海蛎子,春节期间都销售得差不多了。节后趁着市场需求量增大,赶紧出海捕捞,价格还能比平时高一些。”57岁的渔民冯丙雪在神汤沟养殖海蛎子已经30年,他对海蛎子的生活习性再熟悉不过了。每年春节过后,老冯就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急着要出海捕捞。

凌晨三四点钟,冯丙雪和弟弟将准备捕捞的工具抬上渔船,便驾船出海捕捞海蛎子去了。半个多小时到达养殖区后便开始收获。虽然气温有所回升,但海上还是很冷。随着大量海蛎子拉上渔船,老冯脸上露出了收获的笑脸。两个多小时后,大大小小的海蛎子已经装了满满一船。冯丙雪说,这是节后第一次出海,估算一下,一船海蛎子至少4000斤。

和冯丙雪一样,渔民冯鹏也是凌晨就出海了,但他比冯丙雪用的时间多了近一个小时,所以收获的海蛎子要多出上千斤。上午,当冯丙雪已经把海蛎子运到家门口时,冯鹏收获的海蛎子才刚刚靠岸。看着满车的海蛎子,30多岁的冯鹏满意地笑了。节后第一天,神汤沟村就收获5万多斤海蛎子。这些新鲜上岸的海蛎子非常抢手,当天就被小商贩运到市场销售。

不少小海鲜成了“香饽饽”

此外,渔民节后第一网,收获了不少只有在春天才能吃到的开凌梭。记者探访多个渔村码头,虽然并没有发现大量梭鱼上岸,但在码头的海鲜市场,少量开凌梭非常受市民欢迎。除了开凌梭外,还有海螺、海虹等不少小海鲜。

渔民捕捞的海蛎子上岸。

渔民冯中富介绍,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捕捞上来的第一批梭鱼肉质肥厚,腹内杂物少,鱼味醇正鲜美诱人。春节过后,因为受疫情影响,多数小渔船都不能出海捕捞,有少量梭鱼都是通过浅海撒网、张网捕捞上岸的。

记者在即墨东部沿海渔村看到,不仅新鲜海蛎子成了节后第一鲜,开凌梭和海蚰蜒也成了开春稀罕物,尽管刚上岸的海鲜价格有些高,但凌晨捕捞上来的梭鱼和海蚰蜒还是很快就被抢光。据介绍,青岛梭鱼资源丰富,尤其是海湾有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吸引成群梭鱼前来进食,胶州湾、即墨鳌山湾、丁字湾和沙子口等区域有大量梭鱼上市。

记者注意到,即墨鳌山街道办东里村市场紧靠渔港码头,刚上岸的梭鱼在这里很快被抢光。当地渔民介绍,因为春节过后捕捞上来的海鲜很稀罕,上岸的几十斤梭鱼两个小时就几乎卖光了。

讲述

现在吃梭鱼正是好时候

记者了解到,开春后气温还比较冷,本地渔船大部分都没出海,没什么像样的小鲜鱼上岸。因为梭鱼冬天不爱动,也不吃食物,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基本都吐干净了,肉特别细嫩。清明节过后,水温慢慢升高,食物丰富,梭鱼便开始进食,那时候再吃梭鱼,肉就不像现在这么鲜了,现在正是吃梭鱼的好时候。

刚上岸的开凌梭。

海蚰蜒、海螺、还有肥美的海虹⋯⋯昨天上午,在即墨鳌山湾畔的海鲜小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本地小海鲜纷纷闪亮登场,渔家大嫂将自家当天捕捞上岸的小海鲜摆了出来,引来众多市民购买尝鲜。市民王先生说,过节期间吃肉最多,作为喜欢吃海鲜的青岛人来说,节后能吃上本地新鲜的小海鲜,真是一件美事,太过瘾了。

支招

买海蛎子要选“闭口蛎”

渔民介绍,购买海蛎子时,要选择个头大的、外壳完全封闭的,不要挑选外壳已经张开的。如果选择煮着吃,要将海蛎子的外壳完全煮开,外壳张开以后,再煮3—5分钟最佳。如果蒸着吃,等水完全沸腾后再放入海蛎子,待外壳完全张开后,再蒸4—9分钟即可。在蒸煮的过程中,尽量用小锅,避免用太大的锅一次做太多,造成海蛎子受热不均,导致一部分无法熟透。另外,在充分蒸煮后依然无法张开的海蛎子,尽量不要食用。(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