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馅豆沙馅花生馅,样样经典!这碗27岁的汤圆“甜蜜”青岛几代人

“芝麻,5盒;桂花酱,5盒!您拿好,下一位……”告别了春节假期,年味却意犹未尽。对于爱热闹的中国人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年”才算真正过去。而说起正月十五,又怎能少了一碗暖和和的“汤圆”添喜!天津路附近,看起来年代已久的一排二层老房一处不起眼的小店,却人气爆棚,给这一带的“老建筑”注入活力。对于老青岛人来说,“大老李”汤圆可谓是几代人的回忆。他们家的“芝麻馅”汤圆,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来讲:“把老青岛人的胃拿捏得很到位。”这种手工制作的老味道汤圆如今在工业机械化制作的市场大潮中,则显得凤毛麟角。吃了二十多年的回头客说:“这样的老味道,要且吃且珍惜。”

“大老李”汤圆店顾客络绎不绝。

/ 探访 /

老两口小店一开27年

“当初决定开汤圆店,是因为我们俩自己喜欢吃汤圆。”昨天上午11点,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来到位于天津路的“大老李”汤圆店时,门口两行队伍排出四五米远,今年75岁的“大老李汤圆”创始人李永箱和72岁的妻子一边累得扶着腰在店里忙着配货,一边确认剩余货量,生怕汤圆不够卖,让大老远来店购买的顾客扫了兴。

“年轻那会,老李去南方出差时,看到当地有不少汤圆店生意很好,而那时候青岛真正手作汤圆店,几乎没有。”老板娘告诉记者,他俩觉得青岛应该也有很多爱吃汤圆的人,所以两人用手里不多的资金,决定在青岛也开家汤圆店试试。结果不仅卖得好,还一干就是27年,成了岛城名小吃。夫妻俩表示,老店生意不错,多亏了一帮回头客的照顾。“1994年,‘大老李汤圆’第一家店开在市场三路,只有我们老两口,自己包、自己卖,也没想过要赚多少钱,只想着老街坊们喜欢吃就好。”老板娘告诉记者,第一家店总共不到9平方米,除了摆放案台等,只剩下不大的活动空间。而就在这紧凑的空间里,他们夫妇用真材实料获得了一批老青岛人的认可。就在老顾客都熟门熟路后,老店却接到了拆迁的通知。为了不流失客源,老李夫妇搬到了就近的上海路,开了第二家店面。六七年的时间里,随着生活的变化,老李夫妇的第二家店又继续搬迁,直到2000年时他们搬到了天津路20号,在这里两人把店面开到今天。

/ 讲述 /

真材实料新老顾客盈门

汤圆,以前的老人都叫它浮圆子。“从去年11月店里就开始为今年的元宵节备货。”老板娘告诉记者,芝麻馅是店里的招牌,27年了,顾客们都没吃腻。翻开店里进货的明细单,老板娘坦言:“要说芝麻馅受欢迎的秘诀,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真材实料。”

据了解,每年的11月份左右,老李夫妇会从江西挑选最好的黑芝麻。今年,黑芝麻馅卖出了近几年的最高销量,与其他馅料搭配,日销达上千斤,连老李夫妇俩也没想到。“去年江西的黑芝麻丰收,而且品质格外高,自己磨馅的时候都能被香得流出口水。”如今,老李夫妇把制作厂房搬到了崂山沙子口附近,这也为汤圆的口味增色不少。“咱崂山的水甜,而且质量有保证,用崂山水和糯米皮制作的汤圆,吃起来又糯又香,还微微泛甜。”

“正月初九就到这来排队买汤圆了,十几年了,过年送亲戚朋友或自家吃,都来这买。”一位排队购买的市民表示,不仅他这样,不少人都是大老远专程开车过来买,一买就是十多斤,说要给亲戚送去,家里人都爱吃。还有的顾客成箱打包,最多的一次买走二三百斤。“店里帮忙打包和卖汤圆的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从他们手里打包卖出的汤圆,满足了青岛几代人的胃口。”看着店里忙得不可开交的老店员们,老板娘招呼着他们趁中午来购买的人少轮流吃饭,不然等到下午一点,又将迎来一大拨排队的顾客。

/ 创新 /

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豆沙、黄豆口味的做得少,已经没货了,大家最喜欢的黑芝麻、花生的备货很足,管够!”老板娘一边招呼着窗外来购买的顾客,一边忙着配货。从去年到现在,就大年三十当天休息了一天。“上午不到8点就开门,一直忙到晚上7点,不能让老顾客空手而归。”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让72岁的老板娘几乎有些承受不住,采访过程中几次累得坐下喘口气歇歇。

“他们家的汤圆就是滑、软、粘而不粘牙;爽、香、甜而不腻口。形状圆匀,皮薄馅大,开水下锅,一漂就熟,很适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现场,不少年轻消费者表示,相比超市里卖的包装好的品牌汤圆,这种本地老口味汤圆更受他们的青睐。据了解,由于今年的汤圆销量比往年高很多,目前厂里备好了上万斤汤圆,除在店铺销售,还销往超市。除了经典的黑芝麻口味,老李夫妇这些年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汤圆品种上,老李夫妇除保持受欢迎的黑芝麻、花生、黄豆、豆沙、枣泥、桂花、玫瑰、水果、八宝馅等,还在无糖馅上精选原料,推出了无糖芝麻汤圆。特别是结合岛城特色开发的海鲜、鲜肉、香菇油菜、药膳型的鸡腿蘑菇等汤圆,让糖尿病及肥胖者也能大快朵颐。老李夫妇还为南方消费者准备了酒酿、桂花酱、小圆籽汤圆,备受他们的喜爱。

/ 延伸 /

地道老口味,且吃且珍惜

“一直没做大、没走出去,有点遗憾,现在我们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没太多精力继续打理了。”下午最后一波购买小高峰过去,老板娘直言,“这种手工汤圆一年就卖这么几天,大家伙爱吃,就尽量多做点满足大家。”

在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今天,用机械化生产汤圆的品牌越来越多,手工汤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另外,老板娘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手工包制的成本也让很多老店失去了竞争力,所以导致手工汤圆逐渐淡出市场,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几位汤圆制作师傅说:“想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孩子,可他们都不太感兴趣,而能到店里做这一行的年轻人就更是少之又少。”这份带着情怀的“老味道”,且吃且珍惜。

/ 对话 /

希望做出更多大家喜欢的口味

记者:有想过把二老的手艺传给孩子,或把品牌继续做大吗?

老板娘:想过,但是这一行太辛苦了,而且耗费时间,年轻人若非真爱这一行,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做到顺其自然就好。

记者:平常休息的时候,有什么爱好?

老板娘:我们老两口也喜欢美食,既然卖汤圆,就经常变着法地把汤圆做得好吃。煎、炸、蒸、烤,今年,还从年轻人那学到了“脆皮汤圆”,冻着吃,大开眼界。

记者:新的一年有什么计划?

老板娘:感谢所有的新老顾客们,希望自己能有个健康的身体,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做出更多大家喜欢的口味。(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