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海科技借助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年产能达到4000万套,生产效率提高50%、能耗降低30%
打造全国最大脚轮产业聚集区
■伟海科技脚轮智能制造工厂。 李德银 摄
订单排到今年7月份,有些客户先把定金打过来,也只能拒收了,因为设备24小时不停歇也生产不出来……这是青岛建墩集团董事长姜墩伟幸福的无奈。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一些企业还在为订单减少甚至“无米下锅”而发愁,姜墩伟却在不停地拒接订单。
客户向姜墩伟“求购”的是大众既陌生又熟悉的产品:脚轮。这个带有转向结构的轮子应用场景广阔,比如航空箱、储物柜,飞机、火车餐车配套,航空物流运输行业,医疗器械行业,超市购物车、办公转椅等。
去年9月份,伟海科技的脚轮智能制造工厂正式投产,借助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年产能达到4000万套,生产效率提高50%、能耗降低30%。规划建设全国最大的脚轮产业聚集区、成为世界脚轮生产行业的冠军、实现企业上市,这是伟海科技给自己擘画的新蓝图。
“我们现在最大的困扰是产能不够,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只能不断地拒接订单。”近日,在位于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的建墩伟海科技园区内,姜墩伟向记者讲述了当前企业面临的“难题”。在采访的两个小时内,他还接到了一位老客户“说情”的电话,希望能够提前安排订单生产,而他则不停地解释。就在几天前,他还婉拒了美国一家跨国企业的大额订单。“这不是矫情,确实是没有办法,不敢再接了,怕耽误客户!”
无论几点走进伟海科技智能化工厂车间,都是一片繁忙,企业正加紧赶制海内外订单。从设计、用料到生产,全过程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以脚轮注塑车间为例,区别于传统生产方式,该车间采用数据化程控体系,将生产过程转变为流程化、数据化、智能化,将制造变为智造。经过工业互联网赋能,该车间人工降耗37%,原材料减耗25%,能耗节省30%。然而放眼一年前,这个智能化车间和普通的加工厂毫无二致——生产脚轮需要20道工序,每个工序都是人工用手操作,车间里杂乱无章,生产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
伟海科技生产负责人王东朋介绍,以前一台注塑机配一个工作人员,上料需要人扛着袋子去上料,取件也是需要用手去取,工作效率比较慢,出的残次品也比较多。去年以来,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东风吹进了众多制造企业,伟海科技也决定走工业互联网转型之路,然而一次性过亿元的投入,让企业负责人心里没了底。就在企业犹豫不决时,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发展保障中心工作人员找上门,为企业梳理了市区两级针对智能升级技术改造的各项补贴扶持政策,同时为企业背书“引才”,企业很快就打造出了全国首个脚轮制造智能工厂。
伟海科技总经理李溪雨告诉记者,“设备可以用钱来买,但高端人才一时间很难招来,我们把这个情况反映给滨海街道办事处,他们很快协调西海岸新区组织部,最终对接山科大的专家,现场来给我们指导,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互联网改造,一点没耽误生产。”
凭借厚实的技术积淀,依靠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飞跃。伟海科技下一步发展方向,就是从传统产业向工业互联网迈进。为此,该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在海西路厂区扩建基础上,新选址周边35亩工业用地,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应用脚轮工业园区,打造脚轮工业互联网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脚轮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基地、脚轮产业(含航空用轮)制造基地的“一中心、两基地”,形成全国最大的脚轮产业聚集区。依托聚集区,聚集全国优质的上下游企业,成为行业的引领性企业。
“森海塞尔耳机、贺利氏贵金属、克林贝格齿轮、卡赫清洁、双立人刀具……和世界500强相比,这些企业看起来虽然规模不大,但在细分市场,他们的地位却不可撼动,有些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了90%。”谈及企业未来,姜墩伟坚毅的眼神中难掩自信,“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隐形冠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