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用“三化一型”激发功能区发展活力

青岛日报8月24日1版

用“三化一型”激发功能区发展活力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要激发一个区域的发展活力,人的素质和能力更是关键之关键。

近日,市全面推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按照“全体起立、择优选聘”的原则,面向全市公开选聘管委会中层正职及以下工作人员。紧接着,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管委会、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也面向全市公开选聘副主任。

这不是青岛第一次公开选聘功能区领导班子及相关工作人员。去年,青岛聚焦功能区改革,首批确定5个功能区先行试点,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统筹安排”原则,公开选聘管委会主任、副主任。随后又完成了管委会中层正职及以下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重点突出“三化一型”素质能力,成功实现了“两精简一提升”。打破条条框框,不搞论资排辈,就看干部有没有激情、敢不敢担当、符不符合功能区改革的需要,谁能干谁上,谁能担当得了谁上,谁有本事谁来干。这无疑是开青岛历史先河之举。

为什么是功能区?功能区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对推动全市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能区能否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关键看能否激发出干部的内在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激情活力。选聘干部的思维、境界、胸怀、效率、打法、能力,决定着功能区未来的发展境界、改革力度、创新程度和开放水平。

青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序幕”拉开以来,各功能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抓落实的“冲击钻”,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比如,青岛高新区全面推动薪酬分配市场化,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干部队伍创业热情,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5.5%、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样居全市首位。

功能区改革的核心在于一个“活”字,搞活思想、搞活体制、搞活干部队伍,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在于人。通过公开选聘,一批具备“三化一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被充实到管委各个岗位上,他们更加年轻、更有想法、更具魄力,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改革,加速改变各功能区不同程度存在的动力缺失、活力衰减、能力不足等问题,让功能区真正发挥好“排头兵”“主阵地”的作用。反之,在功能区改革后全新的管理方式、选人用人、薪酬分配、奖惩激励等体制机制下,新选聘的干部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干事创业的激情充分迸发,在推进功能区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锻造了自己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和开放型的素质和能力。

站在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最前沿的青岛,是国家最早设立开发区的城市之一,目前拥有各类省级以上功能区24个。唯有让“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加快推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融合、互为促进,才能真正把功能区打造成为青岛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聚集区、优化发展环境的示范区,从而带动全市各领域各方面进一步掀起创新改革新高潮,奋力走出一条以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青岛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婧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