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老城之荣光,还有多远?

秦铁/文

在青岛市民心里,老城区是这座城市的根之所在,牵动着记忆与心弦。而最近这段日子,关于老城区的新闻接连不断,吸引了无数青岛人的目光。

从国际邮轮母港开工,到广兴里重新开街,从华联大厦要拆,到中山路过街天桥拆除,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老城蝶变在即,将重启它的梦想与荣光。

6月20日,笔者在修复一新的广兴里院子中漫步,脚下是郁郁青草,四周是百年老楼,头顶是一片蓝天。那一刻,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那些曾经的喧闹市声,如今蓬勃的创新产业,一一在脑子里闪回、碰撞。作为一个深爱老城的市民,真心希望老城能早日成为活力、时尚、方便和温馨的历史街区。

复兴:一座城市的梦想

中山路过街天桥在视野中一点点消失,引发了人们的不舍之情。

有些市民提议,天桥能不能作为老城区的风貌建筑进行保留?对此,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给出了解释,最早老城区没有这个过街天桥,天桥是1986年建的,当时为了解决人流比较多的问题,“现在从人流角度、从交通角度来讲,都不需要了。”

其实,无论中山路过街天桥,还是其他部分旧楼,都承载了青岛人的美好回忆。它们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生活触手可及的一部分,但随着岁月流逝,它们逐渐落寞。无论从美感、功能还是其他众多维度来看,都被时代甩在了身后。对于浸染了回忆的部分旧桥和旧楼,我们当然会感到深深的不舍,但时代的脚步总要向前,也终究会有向它们说“再见”的时刻。

再见,是为了下一个开始;向部分旧物说告别,也是为了重启老城的荣光。拆除天桥就是为了下一步打造中山路步行街准备,是为了复兴中山路、恢复老城区风貌而为之。从目前透露的中山路改造规划内容看,无论步行街,还是北京路劈柴院二期,以及宁阳路民宿街区,都非常值得期待。

应该看到,相关部门对于老城区的规划建设是谨慎的。其实,对老城区的改造,“慢”不是问题,而是对青岛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一种应有的态度。要让老城区复兴,不仅仅是建设的问题,也不是“修房子”那么简单,更要考虑产业空间的拓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土地的节约利用、市民的方便宜居等。相关部门的考量是比较周全的。

活力:科技赋能开新花

2020年5月28日,广兴里重新开街。经过改造修缮招商,这里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

虽然近期以来,改造修缮后的广兴里已有众多影像见诸媒体,但当笔者亲眼看到广兴里室内陈设空间和产业定位时,还是感觉被晃了一下眼。

广兴里是一处烙印,烙在老青岛的肩背,印在老青岛人的心口。这座老青岛最大的里院,承载了市民太多的记忆,寄托了市民太深的感情。如何让广兴里重生?以何种方式重生?这是很多青岛文史专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笔者也曾多次探访广兴里,试图从纷乱的细节中寻觅历史的吉光片羽,探寻城市变迁的肌理和脉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先进的工业设计与百年老里院结合在一起,现代化与历史感在碰撞中火花四射,一种国际范儿、时尚范儿喷薄而出。事实上,广兴里的洋气也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有着开放的基因与兼容并包的胸怀。这种建筑形式最初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现在它又在融合中重生,在蝶变中给青岛人希冀。

广兴里是青岛里院建筑的代表,它的改造更新也是历史城区保护的一个样本。据报道,广兴里是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试点项目,而以其为核心,整个四方路街区将会更新换代,此外,馆陶路街区也将转型升级。这对于改善整个老城区的生态有重要意义,最突出的就是给老城注入活力。

这种活力也会体现在人流上,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停留。有出租车司机已经意识到,中山路附近又添“打卡圣地”,今后会主动向游客推荐。不仅如此,资本的潮水也在老城老街荡漾,期待历史建筑能够在新观念和新科技的赋能之下,抽出新枝,绽放新花。

时尚:宝库的打开方式

其实,老城区近年来已经发生变化。中山路附近,一个新的城市文化聚集区已悄然形成,美术馆、博物馆、书店、俱乐部、特色民俗等各类本土艺术文化被深入发掘。百年中山路的商脉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得以延续。如今,广兴里附近的工业设计,让老城的业态进一步丰富,也带来了一定的异质性。

中山路一带的时尚是在骨子里的。这是百年历史的珍贵遗产,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的一种精神。老城区一直都是个巨大的宝库,只是在过去很多年里,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安徽路上的良友书坊已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有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有香醇的咖啡,现代化的设计。在显眼的地方,良友书坊还高挂着另一块牌子——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沿安徽路往北走100多米,就到了嘉木美术馆。距嘉木美术馆不足百米,是有“国内首家城市文学馆”之称的青岛文学馆。与之近在咫尺的,是文化机构青岛书房,另外还有一家“1907光影俱乐部”。而在附近的肥城路、保定路、湖南路上,弥漫着城市文化味道的咖啡馆、民宿、青年旅社星罗棋布。

在这个可以用脚步丈量的区域内,不仅文化机构数量密集,而且形成了一定体系。以博物馆的历史底蕴吸引人;以特色书店留住人,深入发掘;以美术馆、展馆培养新人、展现成果;以俱乐部、咖啡馆营造艺术生活气息;以民宿、国际青年旅社满足年轻游客需求。而今又有了“有特色有品位有风格的城市街区”“年轻人向往的创意创新创业集聚区”这样的定位,显然能让时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方便:民生的价值取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老房子住户一直身处于“围城”状态。外面的人觉得很美,很羡慕,但住在里面的人却深深感受到各种不便。

笔者曾经在中山路附近租住过一段时间的老房子。那是一座两层的老建筑,地板是木质的,踩在上面颤巍巍,咚咚直响。而且因年久失修,地板上还破了一个洞,能穿过地板看到楼下住户的生活。每每感觉提心吊胆,也觉得个人隐私成问题。而且,最不方便的是,楼上楼下共用一处厕所,每天早晨上班时如同打仗,时常闹矛盾。总之,非常不方便。

就民生角度而言,“方便”是一个硬指标。因为老城区不能只是照相机和画框中的风景,还应该是生活柴米油盐中的风景。人是城市的主人,无论修复还是改造,都应该以人为本,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也要让老房子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来,青岛在老城区改造方面一直谨慎而行,这是有道理的。当然,假如有些老房子改造的“最优解”并非柴米油盐,也应该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决。

比如,位于保定路10号的1903里院客栈就是个例子。其创始人王亮是个商人。1993年曾在四方路开西餐厅,上世纪90年代曾在中山商城拥有48间店铺。王亮对老城区一直有感情,也希望中山路重现往日繁荣。为重现心目中的里院,王亮请来专业设计团队,向文史和建筑专家请教,参照老住户的意见,还去某些危房拆迁处收购红瓦。经过半年修缮,2014年12月,保定路10号“变身”为一家里院式客栈。除在一层设置酒吧、咖啡厅外,还在中山路上开了一个门,力图呈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青岛风貌。王亮的苦心经营也得到了回报,后来又利用老建筑开了两家客栈。他说:“我一直相信,老建筑是很有经济价值的。”

温馨:鲜活的城市名片

整体来看,青岛老城区的重塑,是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双方都在积极地尽自己的努力,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比如,老城区很多咖啡馆最初创业者主要出于兴趣,有着理想主义色彩,喜欢这里绝佳的自然人文环境。面对自然萌生的新业态,政府部门也没有盲目大包大揽,而是因势利导地利用名人故居等资源带动人流量,从改善软环境入手,做好服务。随着客流量加大,民间资本也就看到了商机,纷纷介入。此外,政府还从企业需求入手,提供相应政策扶持。

这种良性互动给人以温馨的感受,这只是老城区文化复兴中的一个样本,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领域。近年来,老城区涌现出数十家私人美术馆、博物馆,这些新兴特色文化企业对市民和游客都免费开放。众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有效盘活,不仅重新焕发生机,还满足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

重塑后的老城文化,让人们重新看到了青岛特有的城市肌理,也激活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密码。在这里,历史不再陌生,一些老建筑也不再是仅供保护的“负担”,而是又活了过来,成为青岛市一张张会呼吸的名片,这是广大青岛市民和游客所乐于看到的。

今年以来,随着国际邮轮母港开工、广兴里重新开街、馆陶路改造等一系列动作的进行,老城复兴的速度进一步加快。6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调研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工作时强调,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的历史性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发展大势中找准坐标,高点定位、一步到位,把中山路区域建设成为活力、时尚、方便、温馨的历史街区。

这无疑给老城进一步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多方合力之下,老城重启往日之梦想和荣光,相信已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秦铁,青岛市作协会员,琴岛作协理事,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化领域研究,作品散见国内各大媒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