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特刊 |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听听医生市民的心声

青岛日报2021年3月3日第9版

三进听民声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听听医生市民的心声



■本报记者与城阳区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居民进行座谈。

■本报记者与胶州市医疗部门负责人、乡村医生进行座谈。

零距离接触

在现场聆听

“三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信息协同

『大数据』整合医疗资源

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市民最为迫切的民生需求之一。近年来,城阳区坚持以“强基层”为主线,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就医水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新发展。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城阳区,与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区人民医院、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居民代表围绕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进行座谈,听取来自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居民的意见建议,为基层医疗服务的提升建言献策。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医政医管药政科负责人孟庆步:

为了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区市一级政府通过“双招双引”,主导引进一批优质医疗资源落户。去年启用的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城阳分院,就是由城阳区政府投资建设,无偿划拨给市妇儿医院使用30年。此院区启动以来,妇女儿童病人在家门口接受市妇儿医院专家的诊治,极大地提升了病人就医质量。建议政府加大对医疗项目的招引力度,并在医院建设、运营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批高端医疗机构,整体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民生服务科负责人姜泽暖: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引进医疗项目。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硬件软件并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人才政策要营造适合高端医疗人才发展和生活的环境,要在团队建设、子女入学、住房等工作生活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彻底消除医疗人才落地的后顾之忧,真正使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见成果、有影响。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健康中心负责人韩艳丽:

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加强分级分诊医疗体系建设是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智慧城市的运营逻辑,整合不同的医师团队和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多系统、多平台切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信息化引导,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协同支撑,实现诊断互联互通,减小基层医护人员压力,提升市民就医体验。

●城阳区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海燕:

基层医务人员承担大量人口的健康保障工作,工作强度非常大,但相关的补助偏低。以护士的护龄补贴为例,执行的是30多年前的标准,跟不上当前的物价水平。建议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扩大基层医护人员编制,制定有竞争力的基层补助政策,适当提高医护人员待遇,调动基层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城阳区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路云晶:

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应该持续推进高标准的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卫生院和医护中心有更好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议有关部门派遣更多高水平医疗团队到基层来,到一线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派来的医疗专家里,不仅要有医生和护士,还要有药学专家、医技影像专业人才,做好“传帮带”,授人以渔,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

●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社区居民韩女士:

社区医疗机构就在“家门口”,看病不用跑得远,对老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一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我经常要到社区医疗机构去做血糖检查。检查的时候要空腹,可空腹时间长了身体又受不了,每次都有进退两难的感觉。社区医疗机构既然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一定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让社区居民更舒适地就医,这是社区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我问你答

◆稳定的乡村医生队伍是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准的关键环节,当前,乡村医生的缺口还比较大,应该如何弥补这一短板?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民生服务科负责人姜泽暖:

当前,乡村医生面临缺口大、招录难度大问题,建议从政策入手,全方位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让乡村医生也能够享有编制,使青年医生愿意做乡村医生,愿意为基层群众服务。

●城阳区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葛维莎:

现在,很多年轻医生不愿从事乡村医生,原因之一就是政策、待遇不到位。建议相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对基层医护人员的优惠政策,提高在岗乡村医生基本收入标准,解除乡医的后顾之忧,让乡村医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

◆近年来,家庭医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应该怎样壮大家庭医生队伍,提高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健康中心负责人韩艳丽:

提高市民健康指数,大批优秀的家庭医生作用重大。充实家庭医生队伍,医疗机构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加大人才培养,政府也应该加强宣传指导。尤其要提升社会认知度,让广大市民更快更好接受家庭医生,配合家庭医生的工作。

●城阳区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科负责人江娜: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医生将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市民健康生活中,这对家庭医生的全科要求越来越高。建议建立全科医生培养体系,针对地区百姓常见病、多发病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养,提升家庭签约医生的业务能力,对百姓病情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三甲』带动

『强基层』守护群众健康

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是2021年青岛将着力突破的重点工作。据了解,近年来,胶州市大力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取得了成效。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胶州市,与胶州市卫生健康局部门负责人、医院医务人员、乡镇卫生院负责人、乡村医生座谈,围绕缩小医疗资源的南北差距、畅通转诊渠道、医养结合等问题展开交流,聆听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胶州市卫生健康局规划发展和信息化科王宗仁:

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胶州市强化项目引领。目前,胶州市与上海市东方医院合作共建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建设已接近尾声,计划于今年6月开诊。投用后,该医院将成为一家集预防、保健、医疗、急救、科研、教学、康复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结束胶州市没有三级甲等医院的历史,缩小医疗资源的南北差距。东方医院重点建设心血管治疗中心、急危重症治疗中心、肿瘤精准治疗中心、消化病治疗中心四大临床医疗中心,突出打造检验中心、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内镜中心、层流净化手术室、重症监护中心和介入导管室“六大平台”,打造全国全科医学培养基地。东方医院将是胶州市“强基层”的重要载体。未来,胶州市将充分利用东方医院的资源,加强医疗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胶州市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上台阶。

●胶州市卫生健康局规划发展和信息化科王晓东:

在与上海东方医院对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医院实行差异化管理,强化强势医疗资源的优势。胶州市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将借鉴这种模式,推行差异化发展,各个乡镇卫生院在保证基本综合医疗的同时,根据区域特点,重点发展特色医疗专科,以此将基层医疗资源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比如,胶州市的洋河镇卫生院重点打造精神专科;李哥庄镇卫生院,因为坐落在胶东机场东侧,下一步将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来建设;胶莱镇卫生院则重点打造中医特色和医养结合。

●胶州市铺集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唐超:

铺集镇位于胶州市西南位置,临近诸城和高密,处于交通枢纽位置。铺集镇中心卫生院通过等级评审推进提档升级,现已参照二级综合医院管理。基层智慧医疗建设,是铺集镇中心卫生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点方向,我们将加强智能健康管理,充分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DUCG辅助诊断系统,提升诊疗能力。卫生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海慈医院、市立医院等多家三级医院实现网上会诊,建立远程协作,三级医院专家通过网络,就能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患者给出诊疗建议,造福铺集镇广大市民,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院长崔广伟:

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新院和敬老院在2013年分别启用,卫生院设置全科门诊、妇科、中医和口腔等科室,并配备CT、彩超、康复训练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最初,卫生院和养老院是两个不同部门,为推进医养结合,里岔镇探索“两院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拆墙将卫生院和敬老院合二为一,两个院长变成一个院长,卫生院和敬老院在一套体系下运行,整合慈善、民政、卫生和医保资源,让所有涉及养老的资金通过一个口使用,让老人得到最优医疗与看护服务。

我问你答

◆如何畅通转诊渠道,让市民享受更优医疗服务?

●胶州市卫生健康局规划发展和信息化科王宗仁:

分级诊疗的关键不是在医患的上转,而是在下转。从卫生所、卫生院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渠道畅通、患者也很容易接受。但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基层医院是否能接得住,患者是否能留得住,这才是关键。

●胶州市卫生健康局医政医改药政科刘海洋:

从数量上看,胶州市的基层医疗机构有上千家,各种硬件医疗设备也有配备。但老百姓有了病还是愿意到“三甲”大医院去看。其原因就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缺少高端的专家级人才。畅通转诊渠道,应该强化基层医疗队伍培养,加大引进医疗专家人才,建立患者信心,让他们在基层医疗单位能够放心接受治疗。

◆如何让医疗资源在医养结合中充分利用?

●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院长崔广伟:

养老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医院里不能养老,养老院里不能看病。农村失能老年群体较多,养老的最大问题在医疗。建议从制度层面打通壁垒,将地方养老机构由乡镇卫生院托管,解决敬老院老人缺少医护的同时,让基层医疗资源最大化运行。

●胶州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宋金来:

目前,医养结合的瓶颈在于基层医疗和养老政策的资源没能整合起来。建议能将医保、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政策统筹在一起,打通部门壁垒,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做大医养结合的蛋糕。

本版文/图/视频 杨志文 赵健鹏 陈 金 刘 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