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高品质城市?青岛发布“十四五”期间城市品质提升“路线图”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3日讯 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时期青岛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营造宜居宜业良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规划:“国土空间优化”和“城市品质提升”并举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构筑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保护好城市的生态格局,传承好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城市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障高品质城市建设行稳致远。建立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成并组织实施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海岸带及海域空间、综合交通、村庄布局等专项规划,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品质城市建设蓄势增能。尊重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实施聚湾强心战略,提升环胶州湾地区发展密度和浓度,打造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带动全域统筹发展,构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国际化大都市空间布局。强化青岛核心城市地位,加快培育青岛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带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严格底线约束,蓝绿相依、山海城相融的生态基底更加稳固。全面实行“田长制”,将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完成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广莱西九顶庄园经验,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修复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此外,“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城市品质,按照“目标、问题、结果”三个导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构建都市生活圈、地区生活圈和社区生活圈,优化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以通勤空间尺度和设施服务半径为参照,完善国际化、高端化的消费休闲设施,优化配置科教文体卫等公共资源,保障公服设施项目落地,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引导政策性住房优先布局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加大人才公寓、安居住房供给。

推动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划定工业区块控制线,稳定工业用地规模比例,保障发展实体经济的产业空间,预留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优化完善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相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与设施布局。完成并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协同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邮轮母港区、流亭机场等区域转型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撑。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坚持市级统筹和分级配置充分结合,强化市级要素安排和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坚持用好增量和挖潜存量齐头并进,积极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持续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协同推行“标准地”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不断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加强规划引领,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系统梳理我市历史文化保护要素资源,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传承历史文脉,讲好青岛故事。推动实施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与更新规划,激发老城区活力。深入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完成并实施楼山后老工业区城市更新规划,推动“工业锈带”转变为服务于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的“生活秀带”。

城市建设:设施更完备、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

如何建设高品质城市?“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宜居住房、绿色城乡、智慧建设”三大领域,让城乡基础设施更完备、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聚力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十四五”时期,我市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房地产市场方面,规范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完善房屋网签备案制度,健全以网签备案制度为基础的房地产交易管理体系,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指导。在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优化多主体、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推动住房保障方式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合理调配公共住房供给结构和优化公共住房空间布局。在租赁市场方面,通过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租赁房源供应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租赁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的租赁监管服务水平等举措,形成租购并举、协调互促的住房发展格局。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胶州湾第二隧道,推进杭鞍高架二期-辽阳路等快速路工程,新建海尔路-银川路等立交工程,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唐河路-安顺路等主干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骨架路网,促进各区及功能组团间联系,加密次支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在智能停车设施建设方面,采用地面与地下、立体与机械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平台融合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5G传输等手段整合、盘活全市停车资源。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在市内三区范围内开展“煤改气”改造试点工作,统筹LNG接收码头、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布局建设,提高我市天然气供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在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方面,到2025年,实现50%城市建成区达标;“十四五”期间,建设各类管廊50公里。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青岛样板。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无害化集中处理率100%,农村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完善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按标准设置服务站,满足户厕和公厕维修清运需求,按照“就近消纳、鼓励还田、资源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农厕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着力转型城市建设模式。“十四五”期间,我市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加快推进国家级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全面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形成科研技术领先、集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突出的全产业链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规划建设5个绿色生态城区和张家楼、夏格庄2个绿色生态城镇。坚持保护优先、传承城市历史,进一步做好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积极推进中山路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

城市管理:全面建设“六大城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开门办城管”的工作理念,按照“精细化管理、科技化赋能、全民化参与”工作思路,持续打好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建设“六大城管”。

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全民城管。运用市场的力量和资本的逻辑撬动城市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环卫等行业市场化改革。推广“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开展“全民城管·温馨家园”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动,推行“个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全民城管治理模式。

提升“科学化”运行水平,建设品质城管。持续提升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景观美化水平。燃气行业方面,市区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年用气量达到49.5亿立方米;供热行业方面,全面摸排运行15年以上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供热管网,并按计划更新改造。 “十四五”期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5亿平方米,供热能力达到15447兆瓦;环卫行业方面,主次干道机械化保洁率达100%,深度保洁道路创建达1000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公厕密度达到4座/平方公里。市容景观行业方面,夜景亮化设施完好率达到97%以上,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率达到 90%以上。

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建设温馨城管。进一步丰富“星期三问城管”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开展“提效能解难题优服务”活动为主线,细化便民服务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定期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凸显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措施,让市民群众感到方便、温馨。

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建设智慧城管。把大屏“观”、中屏(PC 端)“管”和小屏(移动端)“干”相结合,促进行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供热、环卫、广告等行业智能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办好全国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大会,用好城市治理智联盟平台,全面展现青岛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成果,打造领跑全国的“青岛模式”。

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建设高效城管。开展全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执法队伍纠察,加强协勤队伍管理,星级中队(规范化建设中队)达到95%。

提升“系统化”安全保障水平,建设韧性城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城市管理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较大及以上事故为零,增强城市运行韧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