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调研中还发现实际车费比预估费要高,这样的情况占比高达80%。
3月3日,“手机越贵打车越贵”话题冲上热搜榜首,点击迅速达到数亿。尤其是众多苹果机主以及其他品牌高端手机用户纷纷质疑:我们招谁惹谁了?打车平台太利欲熏心了吧?
事实上,孙金云教授带领团队所做的这一调研不久前也曾引发关注。但此次“手机越贵打车越贵”的这个点,精准戳中了人们内心的焦虑。此次调研还发现,苹果机主更不容易收到各种优惠券。另外,熟人打车,比生人打车贵;打车人数越多,打车费越贵;人多排队时,加价即可插队……这些都已涉嫌大数据杀熟。
除此之外还有,实际车费比预估车费要高,实际等待时间比预估等待时间要长。2020年与2017年相比,平均等待时间翻了一倍,打车费用上涨了14%。孙金云教授提出疑问:三年过去了,网约车司机人数在增加,乘客的订单量也在增加,双方数量都在增加,为什么在这个存在网络外部性的世界里,乘客等待的时间会更长?“司机接单时间”是否是平台玩的一种游戏?而滴滴作为行业绝对的老大,车是最多、数据最全,为什么估算时间偏差最大?
调查结果显示“手机越贵,打车越贵”。
作为一项调研,它无法对此全部给出答案,但让公众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应该说,由互联网技术发展催生出的打车软件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出行习惯,为乘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市场差异化需求,对其正向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随着打车平台的深度锲入生活,也必须对其加强监管,这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急切需要,也是保证市场公平的客观要求。
“苹果税”“时间游戏”“价格游戏”等现象,向我们揭开了打车平台大数据杀熟的猫腻。按说,平台本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为消费者带来差异化价值,然而其并未这样做,而只是用于提高平台自身的收益。在网约车行业中,先行者所占据的垄断地位不光表现在市场份额上,还表现在数据占有上。而这种数据垄断又会反过来加强其市场垄断地位。假如相关部门无法对先行者垄断形成有效规制,那么在这样的格局中消费者只会越来越软弱无力。
打车平台的猫腻该治治了。深层次来说,这关涉到我们国家的数据治理。监管部门必须跟上市场步伐,拿出有效的监管手段来。而第一步就是要坚决对大数据杀熟亮剑,只有法律法规“长出牙齿”,监管打出组合拳,才能去除大数据杀熟顽疾。然后,还要坚决实施反垄断,只有让行业保持充分竞争,市场才能有活力,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