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制造业重回青岛C位!目标:重塑优势,建设“制造强市”!

在经历了“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后,制造业再一次出现在青岛五年规划《纲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当中。

刚刚发布的《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指标,其中,“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这项指标尤其是令人注意。

上一次把制造业作为五年发展主要指标还要追溯到“十一五”时期。时隔10年后,制造业强势“回归”青岛五年规划,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

在事关青岛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顶层设计”中,作出这样的安排,有着怎样的深意?对青岛的未来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1、面向未来,纷纷锚定制造业

无制造,不大国。纵观世界200多年工业化历程,制造业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经验看,英国、德国、美国等大国崛起的过程都离不开强大制造业的支撑。

中国用7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建立起世界上最完整、规模体系庞大、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制造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凭借人力资本优势,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全球经济贸易环境错综复杂……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焦点。

当前,如果抓住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失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迭代的良机。

近年来,顶层设计持续发力,多次高层会议提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着重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时值“十四五”开局,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不断前行的重要动能。

从城市层面看,无论国内外,前排城市都把制造业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但也是美国的第三大制造业中心。东京是世界金融中心,但也是日本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服务业是中国的一面旗帜。202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3.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即便如此,在上海人看来,制造业仍然是产业之基,不能丢。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明确表示,外界一度争论的“上海要不要制造业”是个伪问题,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转型及国内外竞争挑战,上海作为昔日的制造重镇,依旧离不开制造业。

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保持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高端和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把“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网红”重庆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用了整整一章部署“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工业经济迈上3万亿级新台阶。

一提到杭州,大家都会想到互联网,但目前,杭州正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目的是形成杭州发展“双引擎”的强大动能。杭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探索推进“新工厂计划”。杭州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

这正是青岛时隔十年,回归制造业的深刻“语境”。

2、“顶格”回归,扼制下滑重塑优势

制造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和外需拉动型城市,青岛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充分利用区位、开放和综合成本低等优势,赶超发展,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同时,青岛的制造业又抓住了国家消费品工业产品的市场机遇,迅速崛起。

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青岛工业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尤其是在家电制造、海洋制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回顾过往,制造业永远是青岛发展蓝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岛“十一五”规划《纲要》把“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作为“7大发展目标”之一,提出加快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基地,建立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明确提出,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

在上述目标牵引下,这个时期的青岛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10年,青岛工业总产值达到11614亿元,比“十一五”末(5001亿元)增长了132%,超额完成预期目标。青岛成为全国第九个工业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标志着青岛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青岛GDP从“十五”末的2576.95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5350.69亿元(均为四经普修订后数据),五年间增长了108%,在全国的排名稳居第10位,其中,2008年排名第9位。

2006年,青岛在第一届亚洲制造业论坛上曾荣膺“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称号。2008年,青岛等8城市被授予“2008中国制造业名城”称号。

从“十二五”起,青岛五年规划《纲要》在制造业上的着墨明显少了,没有设定制造业发展指标。这五年间,青岛工业总产值由“十一五”末的11614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8019亿元,增幅为55%,远远低于“十一五”期间132%的增速。

五年间,青岛GDP从5350.69亿元增长到8658.67亿元,增长了62%,远低于“十一五”期间108%的增速。青岛在全国的排名则由2010年的第10位下降至2015年的第12位。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同样没有设定制造业发展指标。这五年,青岛制造业走了“下坡路”: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8019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11389亿元(2019年、2020年数据未发布),三年间下降了37%。

就是在过去的10多年间,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互联网深刻改变着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

青岛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IT、网络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内生力、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的位置已经不那么耀眼了,工业对GDP的强支撑逐步减弱。

为重振制造业,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力促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连续两年的持续发力,已经收到了明显效果,未来五年应当乘势而上。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制造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文26次提到“制造业”,除了将“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外,还单独拿出一章进行全面部署安排。

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青岛制造”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回归制造业,青岛吹响了冲锋号。

3、关键是融合,绝不能非此即彼

最近十几年来,青岛一直作为重中之重的服务业,此番在五年规划中与制造业的地位发生“反转”: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服务业”达47次之多,提到制造业仅有12处;

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服务业”仅16次,提到制造业多达26处,而且“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主要指标。

重视制造业的理由前文已经论述清楚,那为何要减少服务业的着墨呢?这是不是意味着服务业不重要了呢?

权威专家给出的解读是:服务业指标的淡化,是因为青岛服务业的发展在“量”上已经超出预期——增加值比重“十三五”定下的目标是57%,2019年就已经超过60%。“十四五”,青岛要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这已经超越了量的扩张,而是意在专业化、高价值、高品质升级,聚力提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这样的解读不无道理,但还要看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广泛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比如,美国制造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是11%,服务业占比是81%,但事实上,美国服务业中有60%以上都是为制造业服务的。这样算起来,美国制造业占比至少高达70%。

再来看中国。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同样在快速下滑。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42%下降至2019年的32%;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也已下降至29%以内。

从山东看。近年来,山东制造业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3.5%下降到2019年的27.8%。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山东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山东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周期的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产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催生了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相关数据无论统计在制造业,还是统计在服务业,都是彼此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拓展了彼此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彼此的发展效率。

也就是说,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与服务业“双擎驱动”,但服务业与制造业匹配度不高,造成中国在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始终难以占据有利位置。

融合发展是工业化后期的一般规律,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变革。从这个角度上讲,青岛不用太刻意追求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关键是要打破“路径依赖”,不能再就事论事,为发展制造业而发展制造业,而要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应当以服务业整体提升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双引擎”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

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拿出一节,专门讲“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明确提出,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没有明确提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一思路,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表述,融合发展是应有之义。

面向未来,青岛有关部门不能把发展制造业与发展服务业割裂开来,各自为战,甚至非此即彼,对立起来,“井水不犯河水”。而应当树立“一盘棋”思想,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让制造业与服务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相互成全。

作者 | 沈默    编辑 |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