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3月4日5版
青岛“十四五”将发力建设高品质城市
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
建设高品质城市锚定路线图:
——坚持构筑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保护好城市的生态格局,传承好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城市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城市品质,按照“目标、问题、结果”三个导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以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宜居住房、绿色城乡、智慧建设”三大领域,让城乡基础设施更完备、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
——“精细化管理、科技化赋能、全民化参与”,持续打好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全面建设“六大城管”
3月3日下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时期我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营造宜居宜业良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规划:“国土空间优化”和“城市品质提升”并举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构筑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保护好城市的生态格局,传承好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城市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障高品质城市建设行稳致远。建立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成并组织实施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海岸带及海域空间、综合交通、村庄布局等专项规划,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品质城市建设蓄势增能。尊重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实施聚湾强心战略,提升环胶州湾地区发展密度和浓度,打造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带动全域统筹发展,构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空间布局。强化青岛核心城市地位,加快培育青岛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带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严格底线约束,蓝绿相依、山海城相融的生态基底更加稳固。全面实行“田长制”,将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完成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广莱西九顶庄园经验,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修复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此外,“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城市品质,按照“目标、问题、结果”三个导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构建都市生活圈、地区生活圈和社区生活圈,优化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以通勤空间尺度和设施服务半径为参照,完善国际化、高端化的消费休闲设施,优化配置科教文体卫等公共资源,保障公服设施项目落地,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引导政策性住房优先布局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加大人才公寓、安居住房供给。
推动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划定工业区块控制线,稳定工业用地规模比例,保障发展实体经济的产业空间,预留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优化完善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相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与设施布局。完成并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协同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邮轮母港区、流亭机场等区域转型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撑。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坚持市级统筹和分级配置充分结合,强化市级要素安排和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坚持用好增量和挖潜存量齐头并进,积极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持续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协同推行“标准地”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不断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加强规划引领,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系统梳理我市历史文化保护要素资源,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传承历史文脉,讲好青岛故事。推动实施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与更新规划,激发老城区活力。深入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完成并实施楼山后老工业区城市更新规划,推动“工业锈带”转变为服务于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的“生活秀带”。
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更完备、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
如何建设高品质城市?“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宜居住房、绿色城乡、智慧建设”三大领域,让城乡基础设施更完备、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聚力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十四五”时期,我市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房地产市场方面,规范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完善房屋网签备案制度,健全以网签备案制度为基础的房地产交易管理体系,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指导。在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优化多主体、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推动住房保障方式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合理调配公共住房供给结构和优化公共住房空间布局。在租赁市场方面,通过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租赁房源供应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租赁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的租赁监管服务水平等举措,形成租购并举、协调互促的住房发展格局。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胶州湾第二隧道,推进杭鞍高架二期—辽阳路等快速路工程,新建海尔路—银川路等立交工程,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唐河路—安顺路等主干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骨架路网,促进各区及功能组团间联系,加密次支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在智能停车设施建设方面,采用地面与地下、立体与机械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平台融合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5G传输等手段整合、盘活全市停车资源。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在市内三区范围内开展“煤改气”改造试点工作,统筹LNG接收码头、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布局建设,提高我市天然气供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在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方面,到2025年,实现50%城市建成区达标;“十四五”期间,建设各类管廊50公里。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青岛样板。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无害化集中处理率100%,农村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完善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按标准设置服务站,满足户厕和公厕维修清运需求,按照“就近消纳、鼓励还田、资源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农厕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着力转型城市建设模式。“十四五”期间,我市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加快推进国家级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全面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形成科研技术领先、集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突出的全产业链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规划建设5个绿色生态城区和张家楼、夏格庄2个绿色生态城镇。
城市管理:全面建设“六大城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开门办城管”的工作理念,按照“精细化管理、科技化赋能、全民化参与”工作思路,持续打好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建设“六大城管”。
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全民城管。运用市场的力量和资本的逻辑撬动城市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环卫等行业市场化改革。推广“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开展“全民城管·温馨家园”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动,推行“个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全民城管治理模式。
提升“科学化”运行水平,建设品质城管。持续提升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景观美化水平。燃气行业方面,市区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年用气量达到49.5亿立方米;供热行业方面,全面摸排运行15年以上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供热管网,并按计划更新改造。“十四五”期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5亿平方米,供热能力达到15447兆瓦;环卫行业方面,主次干道机械化保洁率达100%,深度保洁道路创建达1000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公厕密度达到4座/平方公里。市容景观行业方面,夜景亮化设施完好率达到97%以上,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
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建设温馨城管。进一步丰富“星期三问城管”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开展“提效能解难题优服务”活动为主线,细化便民服务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定期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凸显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措施,让市民群众感到方便、温馨。
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建设智慧城管。把大屏“观”、中屏(PC端)“管”和小屏(移动端)“干”相结合,促进行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供热、环卫、广告等行业智能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办好全国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大会,用好城市治理智联盟平台,全面展现青岛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成果,打造领跑全国的“青岛模式”。
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建设高效城管。开展全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执法队伍纠察,加强协勤队伍管理,星级中队(规范化建设中队)达到95%。
提升“系统化”安全保障水平,建设韧性城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城市管理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较大及以上事故为零,增强城市运行韧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青岛环保“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未来五年,青岛将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青岛生态环保“十四五”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劣Ⅴ类水体,美丽海湾初步展现,山水林田海岛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有效进展。
■到2035年,城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成为常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3月3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未来五年,我市将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捍卫蓝天、碧水、净土,围绕全面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等内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显著提升城市品质,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绿色生态支撑。
绿色低碳,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
绿色低碳发展是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内生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持续淘汰过剩产能,倒逼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退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智能制造、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并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以及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等源头方面进行污染控制。具体而言,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和园区升级改造。严格控制燃煤总量,完成燃煤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散煤清洁化治理,持续推进清洁采暖。持续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货物运输绿色转型。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加快推进农膜回收综合利用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深化低碳城市试点,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探索实施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在西海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
坚持协同治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围绕持续降低污染物浓度、不断提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基本消除严重污染天气的目标,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强化工业源污染管控,推进工业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提高建成区次干道、支路的机械化保洁率,持续建立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动态清单,完成矿山绿化恢复和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移动源污染管控,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开展生活消费领域污染治理,尤其是在汽修、餐饮服务等行业推广使用先进环保技术,推广集中管理模式;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胶东经济圈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会商。
统筹治水,打造绿色可持续“美丽海湾”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在水更碧、海更美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水文章”。
在治水方面,我市将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打通地上与地下、城市与农村、岸上和水里,促进单纯污染治理向“三水统筹”转变。强化水污染防治,开展全市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快推进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全面推进消除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农村区域生产生活水污染防治水平;强化生态用水保障,加快建设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高大沽河等重点河流水量;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河湖缓冲带生态建设,加大河湖源头水源涵养区保护;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巩固城市、城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治理成效。
坚持陆海共治,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美丽海湾”。突出海湾重点区域的保护与治理,优化调整海岸带及近岸海域开发利用空间布局。强化陆源入海污染控制,实施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加强围填海管理,建立入海排污口整治长效机制;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加强船舶与港口污染控制,全面清理整治海水养殖污染,推进沿岸及海上垃圾污染防治;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实施岸线保护工程和“美丽海岸”养护行动,严格执行用海限批政策,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开展桃源河、墨水河、白沙河、大沽河等重点入海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严格海洋环境监管,建设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滨海旅游活动排放污染物监管能力。
守住底线,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坚持生态保护修复,维护山水林田海岛湾生态安全。“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推动形成“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生态修复造林工程,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乡村,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多层次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
坚持源头防控,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未来五年,我市将持续开展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全面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完善土壤污染防控监管体系,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支持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和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
坚持风险防控,筑牢环境安全底线。推进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加强应急监测预警体系以及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推进黄岛石化区、董家口化工园区、新河化工园区环境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库建设。严格落实重金属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涉重金属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核与辐射安全水平,确保全市放射源均处于安全受控状态,辐射环境状况保持良好。
多元共治,壮大全市环保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五年行动,加大集中处理、设施治理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效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推行“两次四分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再生循环体系建设。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典型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大生物有机肥、高效缓(控)释肥推广力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综合利用工作。强化畜禽污染综合防治,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未来五年,我市坚持多元共治,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夯实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加快构建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壮大全市环保产业集群。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
坚持智慧环保,系统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探索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监管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实现智能监控和大数据监控。加快推进国、省、市控重点河流断面监测由人工监测全覆盖向自动监测全覆盖转变,力争市控以上符合条件的地表水断面全部建设自动站。加强环境科技支撑,鼓励先进环保技术交流合作,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小流域生态修复、土壤污染修复、清洁煤燃烧、物联网监控等方面促进先进技术转化应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 帅)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