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省38地市112县区,6600多公里,841万多步……青岛外企白领366天徒步走黄河

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到青海玉树的约古宗列曲的黄河源,扶小风整整走了366天。当他的双脚踩在黄河源头 “国家地理标志”处的那一刻,却显得十分平静,他凝视着草地上汩汩而出的那个母亲河发源地的一泓清泉,沉思许久之后,深深跪倒在地。

今年6月,扶小风在黄河源头。

 “那天出奇的晴朗,没有雨雪,没有冰雹。 ”扶小风告诉记者,去年6月,他辞掉青岛外企的工作,告别妻儿,踏上了一个人徒步黄河的旅程,跨越了春夏秋冬,到今年6月底,他用841万多步丈量完黄河岸边的隐秘中国。日前回到青岛的他,正在家潜心创作,完成一本真实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两岸历史变迁的人文地理著作。

扶小风用了1年时间徒步走完黄河。

对话

记者:是什么让你最初有了行走黄河的想法?

扶小风:中国人写的关于黄河的文史资料普遍比较久远,近代很多知名的关于黄河的史料是外国人写的,比如英国人艾略斯的 《1868年赴黄河新道旅行笔记》、德国人台飞写了 《西藏行记》、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黄河之旅》等,这些激发了我创作的决心:为什么不能走一次黄河,寻找那些快被湮没的历史遗迹,全面记录和平年代的黄河呢?

记者:你这样撇家舍业去徒步那么长时间,家人支持吗?扶小风:提前做了很多工作,说通了妻子同意我去干这件事。还是非常感谢妻子的支持,这1年多时间里,她在青岛全力照顾好我们的家和孩子,是我此行最重要的保障。目前在创作期,还是无法工作,我准备明年春天再重新找工作,让家庭生活回到正轨。

记者:你要写的这本书现在进展如何?

扶小风:这本书预计要写30多万字,书名还没确定,目前已经创作过半了,其实多是在路上边走边写完的素材,进行整理再创作的过程。目前也正在和几家出版社接触,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扶小风用了一年时间徒步走完黄河。

扫码观看视频和图集 视频剪辑 刘宇航

讲述

脚粘黄河泥土是荣耀

从夏天走到夏天,走过一年四季,从黄河口到黄河源头,扶小风走了9省38地市112个县区,6600多公里,841万多步,穿破了4双徒步鞋,脚掌磨出无数个水泡,才完成了这趟沿黄河采风活动。

沿着黄河行走,发现鲜为人知的故事,重新认知母亲河两岸近些年历史变迁,消除自己对母亲河沿岸文化多年以来肤浅的认知,这是扶小风行走的远方,也是他一路动力的源泉。 “查阅再多的文献资料,都比不上行走在路上的各种奇遇。 ”扶小风告诉记者,尽管路上遭遇各种未知,危险与困难并存,但走出来,就会收获不一样的“隐秘中国”。或许这样的挑战性,也是扶小风坚持要走黄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坚定地认为,沿黄河行走,这是彻底洗涤我浮躁内心的一次旅程,也是我人生中一次最虔诚匍匐大地的朝圣之路,这是一条为了理想前行的路。”扶小风这样理解自己所去的远方,写一本关于母亲河的著作,这只是他徒步走黄河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扶小风要给自己的儿子树立榜样。 “这个时代,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作为父亲,给孩子更要树立精神层面的榜样。 ”扶小风说,这是他用亲身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走在山西中条山的时候,因为雨季,扶小风抱怨山路难行。作家王宗仁在微信里这样回复他:“脚上粘上黄河的泥土,那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就这样,扶小风在徒步过程中,一路上探访黄河流域的各种人文遗迹,走访当地的居民们原生态的生活,听他们讲故事,随时把这些故事和见闻记录整理下来作为创作素材。

幕后

蹚过急流与藏獒对峙

一直独自一个人走在黄河边,还要经过很长的无人区,手机也时常会没有信号。有朋友问扶小风,你不害怕吗?扶小风回答:“害怕啊,其实一路没有人不害怕,突然在山里看见个人,才真的害怕。 ”

扶小风用了1年时间徒步走完黄河。

从晋陕大峡谷的乾坤湾河浍里村出来,为了看黄河边一座废弃的河神庙,扶小风从黄家岭的悬崖边下去。近似垂直的山崖,有放羊人开辟的一条小路,下面就是滔滔黄河。沿着陡峭的山路,有一段甚至都要钻到崖壁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坠崖。 “小心翼翼地等走完这段崖路,已近乎天黑,尽管离那座废弃的河神庙不足一公里,但陡峭的崖道无法再前行。 ”扶小凤说,他只好原路返回,没想到因一个台阶走错,迷路在山崖上。那时他想只能在山崖上坐到天亮再找返回的路,好在最终手机的移动轨迹帮助他找到了回去的路。上了山顶,他足足歇了一个多小时,两腿还是发抖。

扶小风一个人、一个背包行走黄河沿岸。

在马头关,那天下大雨。扶小风将帐篷搭在崖边的黄河仙子庙里。大雨下了一个晚上,他听了一夜的雨声。第二天从马头关沿着黄河边的小路到佛堂村时,河水暴涨,路被淹没。他在河边等了3个多小时,河水并没有回落,无奈贴着崖边顺着小溪上行两公里,也只得脱下衣裤蹚河而过。过河之后,扶小风已经冻得全身瑟瑟发抖。回忆起这一段,他说:“蹚水过河这是我一路上做得最蠢的事情,如果河道里有暗流,我就把自己献给黄河了。 ”

从久治县的门堂乡翻过4100米的垭口,一路下到下藏科乡的黄河边。这一路没有人家,也没有放牧的牧民。天黑的时候,扶小风将帐篷搭在黄河边的草地上。吃饭的时候,一只狐狸跑到帐篷前,他以为是一只狼,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是一只狐狸,才长长舒了口气。因为当地的藏族牧民告诉他,现在生态好了,狼随处可见。在过甘南玛曲草原采日玛镇的时候,有五只藏獒追着他,足足跟了一公里多。他举着两根登山杖,跟五只藏獒对峙了半个多小时,才摆脱了追击。

延伸

为黄河之旅准备多年

扶小风是他的笔名,本名叫李宇飞,陕西扶风人,20年前来青岛理工大学上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青岛工作,并且在青岛娶妻生子。大学时候他就喜欢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发表了网络小说《左年》,此后一直坚持写作,2014年出版了第一部书《湋川笔记》,这是一部展现湋河流域扶风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2018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走向黄河,其实就是走向中国文化的深处。”扶小风说他走黄河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为了写一本黄河的书,所以有了这样“异想天开”的想法。“我决定逆流而上,从黄河入海口一直到曲麻莱县麻多乡的黄河源头。此外,我要选定一条能够彻底发现黄河两岸历史遗迹的路线,从文学的角度完成一本真实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两岸历史变迁的人文地理著作。”其实,扶小风是想用脚步丈量黄河岸边的隐秘中国。

扶小风用了1年时间徒步走完黄河。

为了把这趟 “黄河之旅”落实,扶小风准备了近3年时间,因为路线太长,时间太久,没有和他同行的旅伴。所以他只能选择孤身一人前行。近3年时间里,他通过查资料,绘制了3个版本的《沿黄河行走路线图》,这是他为自己制定的路线图,里面密密匝匝记录了行程的路线、里程,沿途要考察的遗址、古迹、村庄、住宿地、补给点等。学习户外知识,体能训练,这些都是出发前生活的日常。从最初每天行走5公里到最后每天轻松应对30公里,扶小风整整坚持了一年多,人也瘦了十多斤。

“我每天走的路程,大致就是体能训练时从家里到公司,差不多30公里。”扶小风现在觉得很轻松。但在路上,他背负着75升的登山包,负重近50斤,里面装满了一路上他要使用的所有东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