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话题 | 青岛盲道如何才能畅通无阻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高低的“试金石”。而盲道的建设和使用无疑是最直观体现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

自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正式颁布以来,我市盲道设施日趋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盲道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盲点”——盲道建设不规范、盲道被占用、盲道损坏严重等。去年10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求各区(市)全面排查整修辖区内人行道盲道。时间过去10个多月,盲道建设整改情况依然不乐观。近期,本报“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活动市民留言平台和舆论监督热线中,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盲点”再次引发关注。

盲道不仅为盲人出行提供便利,体现着全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呵护,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配,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近期,我市正在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兼顾各方民生,尤其是关注特殊人士的出行便利,无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题中要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园林各职能部门及各区市,如何破解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缺失,让城市“盲点”变成城市“靓点”,推动盲道真正帮得上“盲”,本报邀请各方专业人士进行了话题探讨。

记者探访

作为举办过残奥帆赛的城市,青岛近年来无障碍设施建设进步巨大。根据媒体报道,岛城的主干道、主要商业街、城市中心道路、广场、步行街、商场等公共场所,全部建设了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出行、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盲道建设得并非“直来直去”,而是“曲径通幽”,这样的盲道没有考虑盲人出行的感受。且不说无处不在的机动车乱占盲道,一些部门甚至将公交车厅、配电箱直接建设在盲道上。这些障碍物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抬下脚、转个身就能避开,而对于盲人来说,则可能是惊吓一场或无路可走。

现状一

500米人行道存10多处盲道“陷阱”

8月20日,在宜阳路北段,不足500米的人行道上,记者就发现10多处盲道“陷阱”。

宜阳路盲道成为“死胡同”。

宜阳路北端的人行道上,笔直的黄色盲道砖在两个通信公司配电箱前突然绕道,其中,部分盲道砖在配电箱下方缺失。“这个通信公司的配电箱设置时间应该比较早,人行道是近两年新铺设的,盲道铺到这里就拐了弯,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部分盲道铺到了配电箱底下,盲人走到这里肯定要吃亏。”在此附近经营小卖部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宜阳路北端附近有个盲人按摩所,这里还靠着市中心医院,他曾亲眼看到盲人在这个配电箱前发生磕碰。

记者沿宜阳路南行,随处可见挤占盲道的乱停机动车,还有临街商铺摆放在盲道上的物品。一家不锈钢加工店甚至将预制件堆放在人行道上,长短不齐的钢管伸到盲道上,成了“绊马索”。

靠近长沙路路口,人行道上的盲道被前方一个铁质护栏突然拦住,护栏右侧是墙体,左侧是一棵行道树,盲人如果行进至此,前方被堵,左右又有障碍物,会有走进死胡同的感觉。

现状二

11层电梯没有盲文按钮标识

8月21日,记者从李村地铁站通往崂山百货的电梯中发现,这个贯通负2层至9层的电梯里,所有按钮都没有盲文无障碍标识。最让人意外的是,李村商圈的京口路43号门前人行道上,画着“爱心”的市中心血站献血屋,竟然横堵在盲道之上。

记者随后在李沧区九水路142号附近看到,在小区入口处,一个贴着疫情防控通知的亭体横置在盲道上。记者绕过这个亭体,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家塑钢门窗店的加工现场,各种塑钢管件、半成品横七竖八摆放在盲道上。

记者沿九水路从青岛艺术学校步行至万年泉路路口,400多米人行道上,因商家堆放杂物、机动车乱停、亭体挤占等原因,盲道被分割成断断续续的“断头路”,最长的一段盲道不超过5米。

现状三

公交站点紧贴灯箱盲道受限

在永平路与永安路路口,盲道像九曲桥一样七拐八拐,右转到永安路后,消失在两个“铁塔能源”的配电设备下方,然后拐了个弯,出现在人行道中央。

永安路盲道通向“铁塔能源”设备箱。

这条曲折的盲道向前延伸大约10米,又右拐到靠墙位置。这里是永平路公交站,公交站台的广告灯箱紧贴盲道而设,一处灯箱没有上锁,盖窗翘起来,将原本狭窄的盲道又挡住半幅。

话题探讨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我市约有4万名视障人士,对这一群体来说,盲道就像他们的第二双眼睛。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盲道“危机四伏”并非个例——盲道或者被机动车、商家杂物临时侵占,或者被公交站亭、电力通信箱体等公共设施阻碍,同时,盲道、电梯盲文标识等无障碍设施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也屡见不鲜,无法保障视障人士的基本权益。

如何破解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困境和尴尬?记者采访残疾人市民,并连线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探索如何破解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难题。

点题

因为盲道很“忙” 盲人只能走机动车道

“咱们青岛的盲道很‘忙’,上面有停着的车、门店的商品、无法预料的杂物,还有各种亭体构筑物,让我们盲人无从下脚。”先天失明的李霖(化名)是南京路附近一家按摩理疗部的按摩师,每天上下班都要走同一段路。虽然从家到上班的地方需要走的路并不算很远,但是因为不敢放心地使用盲通,所以到现在李霖每天都需要家人护送上下班。

“说实话,我们盲人能独立走出家门,是克服了心理恐惧,并经过严格训练的。可现在越来越多盲人不敢独立出门了,即便有少数能独自出门的,宁可冒险沿着机动车道边的马牙石走,也不愿意在人行道上走盲道。因为相对盲道而言,车辆穿梭的机动车道比盲道还安全畅通。”李霖苦笑了一下说,最初他遇到盲道上的乱停车、乱摆物品,他会拨打交警或城管的电话投诉,但后来发现投诉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就放弃维权念头,选择了妥协。

在李霖看来,盲人不走盲道的原因,不仅有盲道被侵占的问题,还有盲道设计不规范的问题。“有一些盲道设计得比较曲折,本来可以直来直去的道路,不知道当时设计的时候为什么拐了好多弯,要多走好多路,走起来也费时费力。”李霖说道,“还有就是盲道铺设的时候指引做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一些路口处,铺设的方向不正确,很容易就把盲人指引到马路中央,很危险。”

记者采访了解到,无障碍设施建设中的盲道砖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根据盲道砖的铺设规范,公交车站牌要距盲道0.3米,或间隔一块人行道砖再铺装导向砖。但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发现引导砖和提示砖混用的问题,甚至有引导转错位铺设的情况。

“除了盲道,青岛的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也存在缺陷。”原青岛市盲协主席丁原驰告诉记者,青岛街头的红绿灯设施很少有智能语音提示,盲人在过马路时,经常是随大流,或询问旁边的行人、志愿者“能否通过”。丁原驰说,现在的公交车进站取消了提示音,也让盲人无法确认自己要乘坐的车辆。

破题

参与维护部门繁多 无障碍设施管理难

“包括盲道在内的无障碍设施,从建设到管理、维护,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参与,我们也接到许多残疾人朋友的投诉和求助,但只能通过向相关部门反映,请这些职能部门协助解决。至于机动车占据盲道,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哪条道路没有乱停车辆占盲道?我们就此向主管部门反映过无数次,但问题依然存在。”说起盲道的现存问题,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也倍感无奈。

“我们现在能参照的就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其中规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但后期因道路施工、公共设施建设导致的无障碍设施改变或损坏,应该怎样管理和维护,没有具体可参考的细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残联只能关注残疾人在使用无障碍设施时发现的问题和需求,进行汇总了解,然后反映给相关部门。

据工作人员介绍,无障碍设施管理维护涉及部门较多。比如机动车侵占盲道,需要联系交警处理;商家门店在盲道摆放物品,要投诉给城管执法部门;公交站亭紧挨盲道的问题,需要交通部门解决;绿植遮挡盲道,要反映给园林部门;电力通信设备阻碍盲道,又需要各个具体设置部门处理……“更多的无障碍设施归属在各区市,这又牵扯到辖区管理问题。”市残联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询到《青岛日报》2019年10月一篇关于盲道无障碍设施的曝光台报道,有7个单位和部门涉及到回复整改。

解题

厘清权责 科学规划 严格监管 及时维护

公开资料显示,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2001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中国颁布实施,并于2012年进行优化完善;2019年,《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公布实施。如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标配,在城市快节奏发展中,彰显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特殊产品和服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助残,而是社会各方面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市政协委员、市残联理事长葛仁水认为,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规、标准日益完善,我市的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如:盲道的“断头路”“迷宫路”“陷阱路”或被车辆、摊贩等占用;公厕中的残疾人专用设施被损坏或者关闭、停用……无障碍设施变得“障碍重重”,有名无实,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文明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和通畅程度,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葛仁水建议,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维护中,相关职能部门要真正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划、施工、投用、维护等工作机制,真正让无障碍设施“畅通无阻”“完好无损”。此外,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舆论氛围,抵制和消除损毁、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和现象,真正让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让残疾人的日常生活顺畅无阻。

“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厘清权责、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及时维护。”市政协委员、市立医院东院区骨关节中心主任滕学仁对无障碍设施管理,在制度上提出建议。滕学仁说,鉴于无障碍设施的管理维护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我市可以成立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来对无障碍设施的维管进行督查,将发现的问题移交责任单位限期解决,避免“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问题。

“由于目前无障碍设施管理欠账较多、问题较普遍,监督委员会工作初期可以针对某条道路、某个区域,进行重点督导治理,形成规范化、标杆性效应,以点带面,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补齐短板。”滕学仁说。

他山之石

深圳:无障碍设施信息化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2020年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中,更多的引入信息化手段。

根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市福田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对人流、车流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等有需要人群的出行便利度以及安全性,制定了CBD智慧无障碍街区改造实施方案。通过完善无障碍系统、改善无障碍环境、提升无障碍出行安全、增加智慧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打通中心城区无障碍微循环系统工程。

其中包括:路面采用下沉式井盖,井盖上标有盲道标识,减少盲道绕行;将路口提前降坡、消除地块高差,红线内外无障碍衔接,使人行路面更加平坦顺畅;根据热力图、手机信令等大数据信息,对车流量较小车道科学“瘦身”,增大步行通道宽度,保障行人安全性和过街舒适性。

编辑点评

让有“碍”变有“爱”

无障碍设施是城市建设中对残障人士最温情的部分。作为一项公益性无障碍设施,盲道更是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盲道铺设和管理得如何,无疑也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进步程度。

目前,我市共有4万多名视障人士,盲道就如他们的“导航仪”,指引着他们的出行安全。但随着记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些盲道的铺设可谓五花八门,使用起来也阻碍重重,使得本应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施变成了“新障碍”,让许多视力残障人士的出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园林等多个职能部门和辖区,各种特殊设施是否合乎规范,管理是否得当,都考验着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水平,各职能部门应尽快厘清权责、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及时维护,别让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

关爱弱势群体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盲道”不仅要“有”,还要更“优”。未来,相关部门还应该在“有”的基础上,实现“好”的提升,比如可以从优化规划入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盲道,杜绝死角,减少弯道,为盲人提供更为方便的行走路线;再比如,可以学习深圳市的先进经验,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改善无障碍环境、提升无障碍出行安全。

盲道畅通与否,不仅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也拷问着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不让“盲道”变“忙道”,除了职能部门建立长效机制、联动机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外,更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避让盲道的意识,让不占用盲道、不损坏盲道成为社会共识,让“有碍”真正变成有“爱”。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