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关于直播带货造假,很多人都有点“脱敏”了。然而,近日浙江省消保委的一项检测结果,还是让人震惊了一次。
浙江省消保委对一批网络直播平台中销售的羽绒服进行抽检测试。结果30个批次的羽绒服中,有24批次的测试结果存在不达标的情况,占比达到80%。这批羽绒服全部交由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就消费者关心的纤维成分含量、甲醛、充绒量、羽绒含量、蓬松度等十几项主要指标进行检测后发现,羽绒含量不足、充绒量不做标明,或者标明不清等情况十分普遍。
必须明确,此次检测不是吹毛求疵。此次选择羽绒服,都是经由消费者接受度较高的网购平台,在流量领域领先的直播平台,而价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值区间范围。具体来说,就是从五家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了价格从一百多元到六百元不等的羽绒服。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只要你曾通过直播平台购买羽绒服,价格在这一区间内,可能就要面对80%不合格的概率。
这样的概率,让买到真正合格的羽绒服,变成了一种“捡漏”行为。这着实荒唐,也反映了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失范。
假货如此大行其道,这说明了造假者和售假者的肆无忌惮,也说明消费者权益被漠视到何等地步。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有的消费者是“知假买假”,明知道这个价格买不了真正的羽绒服,还是要来买。或者,消费者只是想买件过冬的衣服,根本就不在乎买的是不是羽绒服,消费者都不在意了,还对标准那么较真干什么?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实质却是一种无赖逻辑。明明不是羽绒服,你却拿着当羽绒服来卖,欺骗消费者,还说双方你情我愿,不是无赖是什么?
直播售假如此猖獗,也说明了平台管理混乱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概率之下,管理和监管甚至不再是“够不够”,而变成了“有没有”的问题。因为只要管、只要查就能发现问题,只要有一点实际动作让制假者和售假者产生敬畏,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局面。这也是此次抽检测试让人震惊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直播售假问题绝不仅仅发生在羽绒服上,此前辛巴带货的假燕窝、罗永浩带货的羊毛衫等,人们都已见识过。而去年南京警方还捣毁了一个直播售假团伙,其3天内就卖出了1.5万支冒牌的“大牌”口红。漂漂亮亮的主播,拿着真货、穿着原版,信誓旦旦地在直播间宣传,轻松击穿粉丝们的心理防线。
所以,对直播带货建立有效监管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直播带货的广告代言、宣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均有分散规定,但这些法律并未直接规范直播带货行为。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属于行业规定,法律位阶不高,加大了实践中直播带货的规制难度。必须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或者直接通过新的立法,对于经营者与主播责任划分、消费者遇到售后问题产生纠纷时如何适用法律、消费者如何维权等问题进行详细规定。只有解决法律之后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规矩来。
另外,应尽快建立起黑名单制度来。各直播平台可设立统一行业标准、细则、章程及自律公约等进行自我监管。同时,引入信用评价机制,设立主播、直播平台、网络用户三方黑名单,加强对主播直播行为和互动内容的审核管理。目前,无论是某些头部主播还是平台,对于有限的行政罚款其实都不害怕。而假如有了黑名单制度,只要多次违法就要将其拉入黑名单,从这一行业中彻底扫地出门,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树立起敬畏来。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