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3月21日
地点:日喀则桑珠孜区(海拔3860米)
天气:10℃/-3℃ 多云有冰雹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昨天是春分,青岛的春天应该已经过了一半了,早已是草长莺飞,百花齐放,绿上枝头。而现在的日喀则,藏柳的枝头还只见一丝绿意,倒是门口的榆叶梅已经花满枝头,才刚刚看到春天的影子。日喀则的天气很奇怪,前几天白天非常暖和,晴空万里,最近一段时间倒是经常多云,今天白天更是下起了冰雹,而且还是在大太阳底下落下来的冰雹,让人很是惊奇。据驾驶员米玛说,昨晚还下了一场雪,极目远眺,果然日喀则南侧的群山上白雪皑皑,非常漂亮。
晚上下过雪后,城区南侧的群山白雪皑皑。
冰雹是在米玛拉着我到处寻找合适的拍摄地时碰到的。来日喀则之前,我心里就已经策划了几个新媒体产品,其中一项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这个是因为报社老摄影记者、原青岛画报副主编张岩曾经找到我,说他曾经在1997年到日喀则采访青岛援藏工作时用胶卷拍摄了一些照片,等用扫描仪扫出来发给我,看看现在还能不能找到当时拍摄的场景地。等我到了日喀则没多久,张岩老师就发来了40多张老照片,张张都包含着历史。我立马转手就发给了驾驶员领队三朗,他虽然是四川阿坝州人,但是早在1998年就到了日喀则,对日喀则的地理非常熟悉。经过三朗和其他几位本地藏族驾驶员米玛、顿珠的辨认,已经找出了几个地方。今天,正好趁米玛出车的机会,我也蹭上了车,让米玛带我去寻找第一处地方拍照。
上午拍照时下的冰雹。
经验丰富的米玛很快就拐进了一条小道,到了小道尽头,从镜头中看去,对比手机中的老照片,虽然变化非常大,但是从远处的群山和几处标志性建筑来看,果然就是这里!1995年全国开始开展援藏工作,青岛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现在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从1995年以来的26年来,青岛市援藏干部人才组共实施项目40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约13亿元。2016年以来,青岛援藏干部人才组共向桑珠孜区投入计划内援藏资金约4.89亿元,争取了社会资金5000余万元。这些,让桑珠孜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喀则现在已经成为一座新兴城市。
日喀则市区现在有四条南北大道,从西往东分别是山东路、上海路、黑龙江路、吉林路,分别对应对口日喀则市援藏工作的四个省市。从1997年的第一张老照片来看,当时日喀则市区的东部边界基本上只到了山东路和上海路一带,黑龙江路和吉林路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青稞田。图片下面的这片区域,以前叫城南街道七居委,现在叫城南街道嘎玉林社区,在1997年,还都是一片平房,市区也仅见几处为数不多的楼房。现在,这一片平房已经都变成了藏式小楼,而市区的边界已经向东延伸到了年楚河两岸,到了远处的山脚下。由于日喀则市政规划要求不允许有太高的大楼,所以市区的楼房都不是太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从对比中看出来,日喀则已经从一座小城变成了一座新兴城市。
第一张老照片的对比图。张岩 王建亮 摄
城南街道嘎玉林社区中气派的大门。
嘎玉林社区藏式装饰风格的居民小楼。
孩子们在嘎玉林社区自家楼下玩耍。
第二张老照片,则是往第一张照片的左侧方向拍的,图片中可见尼色日山下的扎什伦布寺和寺中的金顶。扎什伦布寺右侧可见桑珠孜宗堡的遗址,那时还没有重建,这个宗堡很有故事,放在以后单独说。在第二张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土石马路,应该就是现在的扎德路。扎德路取名自“扎西德勒”,寓意吉祥如意,现在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市区主干道。在新拍的照片中,扎德路已经被鳞次栉比的楼房掩盖住了,只能看到路北侧的一座现代化体育场——日喀则市体育场,取代了老照片中原地的一片空地。
第二张老照片的对比图。张岩 王建亮 摄
嘎玉林社区中的一处经幡。
好不容易寻找到了与老照片对应的拍摄地,中午兴奋地只休息了十几分钟,下午我就骑着驻地的自行车,再次寻到了扎德路附近的嘎玉林社区。社区里都是藏族同胞们盖起来的二层藏式小楼,一扇扇气派的大门,显示出主人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楼房间的小道上,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今年65岁的格桑,正和妻子带着2岁半的外孙女南珍收拾家务。格桑看了我手机里的老照片后,陷入了回忆。“当年我们这里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从小就在这片平房里长大,4年前我家盖起了这座楼房,家里的住宿条件变好了。”格桑说,随着桑珠孜经济的发展,社区的居民们收入都提高了,也能攒下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了。这片区域,从九年前开始陆陆续续就盖起了两层小楼,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再也不用住以前那种土坯平房了。
格桑和妻子、外孙女在自家楼下留影。
两岁半的南珍在自家楼下玩耍。
两岁半的南珍在自家楼下玩耍。
这张全景图涵盖了两张老照片中的场景变化。
一个多小时的骑行,我满身大汗,回到公寓后测了一下,心跳又到了每分钟120多次,连忙吸上氧,看着电脑里的照片,心想,值了!(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建亮 文/图/视频)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