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合+科研+教育+产业”四位一体,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7月“纳客”

“国合+科研+教育+产业”四位一体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7月“纳客”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外景。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将打造——

■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聚集地

■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新摇篮”

■共性关键技术策源地

■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智慧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

注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乌、中白、中俄、中德4个创新中心完成建设,相关研究团队预计7月份开始入驻;立足科研和教育,今年暑假之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海洋技术科学学院大三学生和硕士生都将入驻;强调科研成果的产业化,2020年成立的两个成果转化公司,今年将成立的四个成果转化公司都将在上半年完成入驻……去年11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牵头、依托海仪所建设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项目,不到半年已取得巨大进展。

“教学实验室已完成设计并开始装修,实验设备完成论证并开始采购,岗位教师的遴选工作稳步推进,预计暑假前后,与国际合作及教育教学相关的团队将迁入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开展工作。”海仪所科研处处长王章军介绍说。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的定位不仅仅是科研和教育,而且注重国际合作、强调成果转化。“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将通过多渠道师资合作,推进国际化教育水平。通过加强国际化师资引进,力争国际化师资比例达到20%。”王章军告诉记者,依托海仪所4个创新单元,对应组建了中乌、中白、中俄、中德4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将汇聚10名左右国际海洋科技顶尖人才、50名杰出人才、150名以上领军人才,开展海洋产业特别是监测装备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研发,完成国际合作成果转移转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技术和设备服务。

据了解,依托创新单元在激光探测、荧光传感等领域的突破,海仪所去年已成立了山科神光、青岛罗梅森两个产业化公司。据透露,海仪所还将在3月底成立海洋生态和智能吸鱼机领域的两个产业化公司,在6月份成立盐度传感器和水声检波器领域的两个产业化公司。系列产业化公司入驻后,有望率先实现包括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光学和声学四大类核心高端仪器与传感器的国产化。

在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一场“重头戏”。据王章军介绍,今年年初,在青岛市科技局和崂山区科创委的支持下,获批建设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该共同体将通过集聚全链条产业人才,实现行业共性关键技术30余项、获得知识产权100项的目标。为了促进创新创业共同体内部成员科研成果的转化,他们正在谋划设立2亿元海洋产业基金,预计3月份成立。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行,将构建起海洋国际合作,科、教、产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态圈。”王章军说,他们将以此为起点和契机,将中心打造成国际合作的新标杆、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摇篮、共性关键技术的策源地、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智慧海洋产业发展的先行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