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家制帽企业共用一个工场,胶州制帽业智能共享工场推动“新制造”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22日讯 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是一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制帽业智能共享工场,有130余台制造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的智能设备,而场内只有十余名工人,只需操作显示屏就可实现对机器的控制和维护。记者近日探访了解到,目前共享工场可提供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等部分的智能制造服务,已接到230多家企业的订单,该工场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未来将实现完整制帽工序的全覆盖。

观海新闻记者在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看到,百余台机器在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紧张工作着。操作台上,忙碌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穿针引线、缝制裁剪,一旁的显示屏里显示着机器的运转情况。

“利用我们的生产线进行加工,生产成本可降低40%。”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总经理庞智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中小企业从生产压力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进行业务拓展和创新,在传统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在这里,共享、协同成为关键词。制帽企业可将帽檐、帽带等生产环节通过手机APP等方式线上下单并提出加工要求,共享工场系统接单后将订单同步到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不用自行购买也能用上智能生产设备,这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不仅省时省力,更省去了一大部分购买设备的费用和人工成本。

青岛众弘鑫制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飞是共享工厂的受益者之一,“没了升级设备的资金压力,轻装上阵,生产效率反而更高。”高飞说,公司一年要销售200多万顶帽子,平均每个月生产近20万顶,有了共享工厂,企业节省了帽檐、帽带生产环节的工人,同时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以魔术扣的生产为例,传统工序需要4名工人操作烫台、切条机、平车,按人工一天10小时计算,所产生的每小时人均产值为12.25元。而共享工场里的全自动魔术扣工作站只需0.25人操作,每小时人均产值达80元,因为可以一天24小时运转,日产能更是比传统产能提升了6倍。

除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智能设备加工质量远高于手工加工,不良品率接近为零。“目前共享工场可提供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等部分的智能制造服务,已接单了230多家企业的订单。”庞智说,“我们的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未来将实现完整制帽工序的全覆盖。”

胶州市李哥庄镇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制帽之乡”,汇聚着400多家制帽和配套企业,形成了年产值40多亿元的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各类帽子1亿打以上,约占全国运动帽总产量的40%。其中90%以上的产品销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帽子产品生产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近年来,随着传统制造行业研发、人力等成本不断提高,不少制帽企业想要进行智能化提质升级,然而加工设备更新换代费用使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党委副书记郑建表示,智慧共享工场用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为企业缓解了这些负担,低成本、少投入也可获得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支持。

有共享制造,更有创新协同。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引入庄正智能设计师团队,江世祥、具采妍等一批国内外帽饰设计师入驻工场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帮助当地企业实现帽饰产业品牌升级。传统模式下,企业根据生产线的能力和经验来确定产能,而数字与制造的结合,让工厂不受生产线制约,品牌从生产能力中“释放”。

品质优良、价格低廉是李哥庄镇制帽企业的传统优势,但缺少品牌效应。“同样质量的帽子,有了国际知名品牌加持,产值就能从1美元提升到50美元,孵化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逄智介绍,在共享模式的重塑下,许多企业也开始致力于打造品牌优势和业务创新,产品与文化、消费等加速融合重塑着制造的价值。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胶州市正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去年,当得知企业扩大规模对场地有更大的需求时,李哥庄镇当起了“店小二”,帮助企业入驻了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2500多平方的场地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并且免三年租金,能节省150万元费用。”逄智说,在春节后举行的胶州市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胶州给创新企业和人才发出1.1亿元开年“红包”,“我们成功入选了胶州市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拿到一次性奖励50万元。”

逄智将共享工场与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形容为一个有机整体,未来将致力于实现生产要素在上合国家范围内的高效整合。庞智也畅想了共享工场未来发展目标,未来将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将相关制造产业的智能化生产过程和互联互通的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和普及,使之逐渐服务于上合国家相关产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通讯员 周宣辰 文/图)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