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期货业,青岛最近动作频频——
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期货交割库聚集区,数量上领跑全省;
抢得期货业重新“开闸”后的第一单,实现了在法人期货公司方面零的突破;
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支持在青岛设立期货交易所的提案》引发不小的关注。
期货市场的构成要素中,交易所几乎是“顶流”的存在,属于全国性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目前国内仅有4家。
复盘青岛这波操作,从期货交割库,到期货公司,再到期货交易所,期货市场要素层级一路攀升,不仅步子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目标也越来越高远。
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青岛已经迈开步子积极行动。目前,青岛市有关部门已着手开展争取国家在青岛设立期货交易所的专题研究,为设立期货交易所进行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展开。
作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稳定器”,迅猛发展的期货市场正在成为城市金融体系版图中的必争之地。谁的要素多,谁的要素全,关乎城市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当然不能缺席。金融业是青岛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前景,对城市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被寄予厚望。设立法人期货公司和期货交易所,无疑将进一步夯实青岛跃居“北方金融中心第二城”的地位。
但通盘考量,青岛在期货业不断进击,甚至对业内高远的目标发起行动,其背后的深意显然超出完善金融体系版图、提升产业层级这一表象。
期货业的强弱,尤其期货交易所的设立,对青岛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和战略意义。
航运、贸易和金融是三个互为依托的产业。自2019年起,青岛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着力推动三大中心协同创新发展。金融领域中,又数期货与航运、贸易联系最为紧密。青岛要想促进港口航运贸易金融一体化发展,锻长板补短板,期货交易所是最佳突破口。放眼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尤其是之于胶东经济圈,都将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1、“金融磁石”,城市渴求
期货,与现货相对,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及金融资产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期货和股市、基金、银行、保险一样,都是一个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期货交易所是交易期货合约的场所,主要以大宗商品、贵金融、原油、农产品、指数期权交易为主,目的在于为期货合约提供交易平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内通过集中竞价形式买卖现货和期货,完成套期保值或套利的投资行为。
在期货市场的构成要素中,期货交易所位居生态链顶端。目前,国内仅有4家,分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因为稀缺,所以更显珍贵。这4家期货交易所对落户的城市发展来说,价值巨大。
郑州是国内最早探索实践期货交易的城市之一。从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至今,郑商所已走过30年历程,上市的期货期权,范围覆盖粮、棉、油、糖、果和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商品定价权优势随之而来。近年来,超过90%的PTA生产企业、85%以上的重点制糖集团、80%以上的棉花大中型贸易企业、约一半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煤电企业均利用期货管理风险,“郑州价格”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谁掌握了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作为全国性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期货交易所隐含的商品定价权无疑为所在城市带来巨大的资源吸附力。
郑商所自成立以来,不断吸引汇集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大量要素资源,在助力郑州、赋能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金融磁石”作用,助力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前,共有97家期货公司在河南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常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600多亿期货交易保证金汇聚郑州。
97家是个什么概念?青岛作为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也只有44家期货分支机构。郑州对期货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可见一斑。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期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规模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对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作用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期货交易所对城市的价值进一步被放大,有条件的城市开始伺机而动。
广州已经抢得先机。
1月22日,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这是时隔22年,证监会第一次批准设立非金融类期货交易所的“破冰”之举。广州期货交易所将成为国内第5家期货交易所。
对广州而言,未来广州期交所隐含的定价权将再次激发广州的商贸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吸引产品上下游在广州或大湾区集聚,形成产业链,加快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建立。
2、寻求“入列”,青岛有实力有底气
期货交易所这块“金融磁石”,青岛十分渴求。
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中央部委给予大力支持,批准在青岛设立期货交易所。
消息一出,立刻刷爆朋友圈。有人赞赏,有人质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确实不强。身为山东省经济龙头,上市企业数量一度不及烟台;身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长久以来没有自己的法人期货公司,以及真正属于自己的法人证券公司。
近两年来,青岛加速补短板锻长板。
在证券领域,青岛连续两年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1年3月18日,青岛共有47家A股上市企业,其中2021年新增征和工业、冠中生态、海泰新光以及德固特4家A股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跃升至全省第一位。
青岛还积极谋求设立自己的券商公司。去年9月,青岛国信集团向证监会递交了申请材料,已获证监会接收。
在期货市场,青岛深耕布局。期货交割库是期货生态链中关键性的基础设施之一,一头连着期货交易所,一头连着企业和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短短几年时间,青岛已经拥有25家期货交割库、33个存放点,涵盖14个期货品种,其中天然橡胶、纸浆等期货品种交割数量全国第一,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聚集并带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
去年12月,港信期货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批复,这也是时隔20多年后,证监会重新开闸设立的第一家期货公司。对青岛而言,这家期货法人机构的落地填补了青岛金融业态的空白,完善了期货生态链,将推动本地期货市场的发展。
在业内看来,这不是一张普通的法人期货公司牌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承载着中国期货业“破冰”前行的期待与厚望,也是管理层给予青岛的莫大鼓舞和肯定。
正是这一系列快马加鞭的补短板动作,充分展现了青岛在金融领域的底气和潜力。
综合实力上,青岛愈发强劲。
3月17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中国内地共有12座城市跻身榜单。其中,青岛全球排名较上期上升5位,排名第42,内地第6,仅次于上北深广和成都。这已经是青岛第9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50。
对有实力有底气的青岛来说,期货交易所并非遥不可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叠加优势傍身的青岛,争取期货交易所不是“拍脑袋”“想当然”,而是全盘谋划、权衡得失、抢抓机遇的理性之举。
3、事关青岛的城市战略布局
设立期货交易所,不仅是青岛促进金融业发展、集聚高端金融资源要素的迫切需要,更关乎这座城市的战略布局。
广州期货交易所被赋予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
青岛位于亚欧大陆桥的最东端,地处环渤海区域的咽喉要地,服务和辐射沿黄流域,影响力覆盖日本、韩国以及亚太周边国家。如果在青岛成立期货交易所,将弥补国家期货交易所空间布局中北方区域的空白,聚集和发挥青岛综合优势,发挥海陆空铁综合交通网络中心的区位优势,能提高青岛服务“一带一路”“大循环和双循环”国家战略的能力。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经济圈的战略地位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从城市微观层面来看,期货交易所壮大的不仅仅是金融业。
航运、贸易、金融是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三个主导方向,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依托。2019年以来,青岛市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以金融放大贸易,以贸易撬动航运,搭建航运、贸易、金融协同发展生态系统。
金融领域中,期货与航运、贸易联系最为紧密,并起到链接、整合、配置资源的巨大作用。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前锁定大宗商品价格规避价格频繁波动的风险,二是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因而与大宗商品相关的存储、运输、贸易、交割环节,是支撑商品期货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些环节的关键就是港口。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大都靠近港口区域,山东港口青岛港具有发展期货业务的天然优势。
在大宗商品原料交易方面,2020年,山东港口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4.1亿吨,装卸货种数量占中国海关税则编码货类的95%以上,其中铁矿石、原油、铝矾土、木材、外贸粮食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第一;
交通物流优势明显,海运、多式联运均为大宗商品期货、现货交割提供支撑保障;
基础设施上,山东港口期货交割库发展迅猛,在国内港口中交割品种最多、交割量最大,特别是保税交割库资源居于全国前列,未来2-3年内,青岛将形成国内具有显著示范影响力的期货交割库集群。
反过来,期货产业生态完善将赋能港口转型升级。
当前,青岛正在由一个物流港向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其关键在于必须完善带有金融属性的要素市场。“国内的一线港口城市都有自己的航运交易所,但青岛没有。”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赴上海“取经”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果青岛能设立全国性的期货交易所,优化配置航运、贸易等资源,对青岛打造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带动价值将比航运交易所更大。
可以预见,未来,在航运、贸易、金融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中,期货交易所可以依托青岛港口优势,以大宗原材料集聚,带动仓储、物流、贸易、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集聚,提升商品定价权,推动区域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的建设。
通常梦想实现的第一步是敢想,第二步是敢做。青岛已经奔跑在逐梦的路上,只要找准方向、立足优势、做强优势、全力前进,或许距离梦想的实现就在咫尺。
作者 | 长亭 策划 | 沈默 编辑 | 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