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阁 | 发力服务端,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

青岛日报2021年3月26日2版

发力服务端,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

最近,国内油价出现了自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实施以来的首次“九连涨”。截至今年2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也连续八个月刷新月产销纪录。市民纷纷转向新能源车,充电的便捷性问题再次凸显。的确,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充电桩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这几年,青岛汽车产业加速“补课式”发展,崛起成为全市工业第一大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引人注目,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亮眼的数字背后,是青岛发力新能源、智能化,抢抓汽车产业升级风口的不懈努力。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有着广阔的前景,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力的重点。然而,从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看,此前7年一直单独提及的新能源汽车首次缺席,代之以充电桩、换电站和电池回收利用。这背后释放的信号,是中央对新能源汽车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入后端,即车辆的使用和服务端。

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青岛的起步其实并不晚。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自2013年以来,青岛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2019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还专门刊发报道,介绍青岛的充电桩建设和布局经验。报道中提到,某车商做过一个试验,他在西海岸新区的一个小区租了10个车位,全部安装上充电桩,不久,这个小区不少住户都买了他们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尽管总体令人振奋,但不容忽视的是,青岛在充电配套方面仍存在短板。不久前,一位买了宝马i3电动汽车的女车主抱怨,厂家赠送的私人充电桩被小区物业以影响供电为由拒绝安装。与私人充电桩处境类似,部分公共充电桩也被物业和社区拒之门外。究其原因主要是:物业积极性不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居民担心充电桩存在安全隐患;害怕挤占本来就有限的车位。这种情形在很多老旧小区非常突出,部分新建小区也同样存在。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桩一头连接着民生,关系着新能源汽车能开多远;一头连接着产业,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能走多好。换言之,这座城市的生产和生活都与充电桩紧密相连。如今,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末端,国家层面已给予肯定和支持,接下来,需要我们以创新作动力,破解这“最后一公里”难题,打通末梢梗阻,实现产业跃升。

盘活存量资源,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上下功夫。比如,用政策法规厘清各方的权、责、利,明确物业配合建桩所获得的利益、应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权限。面对老旧小区的局促空间,下绣花功夫进行精细治理,利用“边角”区域腾出充电车位。加大运营商定期检查力度和频次,打消居民安全顾虑。在技术上发力,学习先进城市,以新手段破解老问题。如北京,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成功为解决“在哪建”“建多少”难题提供数据支撑。在成都,一些充电桩运营商探索运用智能地锁、开启超时占用费扣款功能等技术手段,防止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另外,也可以通过整合线上平台资源,更加方便新能源汽车车主找到充电桩。

完善规划,把功课做在前头,把政策落到实处。事实上,早在2016年,住建部就发布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城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青岛市也出台了相应办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政策落实并不尽如人意。日前,市南区召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在全市率先拿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案,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应将充电基础设施供电线路敷设至全部固定停车位,至少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敷设且相应配置电力容量,其他车位预留扩建敷设条件。同时,全区纳入改造范围的老旧小区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方向和力度值得期待,也可以借鉴推广。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压茬落实规划方案后期的执行情况,真正让“项目落地年”见到实效。

不仅如此,还应该看到,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桩的建设最终目的是建网,未来充电桩将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融合,带来新的交通革命,加快数字化城市的转型发展。只有让充电行业遍地开“桩”,才能加快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推动城市“数字未来”的实现。这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时代的挑战。(王学义)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