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与创新并肩,和开放相拥,“潮起胶东”采访团第三站走进烟台

     鸟翔碧空天愈澈,白浪卷雪海澄明。伴随“潮起胶东”大型融媒体采访团第三站走进烟台市,900余公里“仙境海岸”映入眼帘,美不胜收。

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等百项“三重”工作为着力点,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蹄疾步稳;伴随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加速崛起,这里的对外开放工作风生水起;坚持创新驱动,蓝色智谷中国长城(山东)自主创新基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领头羊”屡获国家级荣誉、资质……

新经济、新业态、新亮点,正引领这座城市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本次,采访团将围绕产学研合作、新旧动能转换、对外开放等方面开展集中采访,探索烟台市各项工作全面起势的“发展密码”。

大美烟台,仙境海岸。  青岛日报记者 柳栋 摄   


强化科技支撑:产学研为发展“画龙点睛”

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一个苹果就能延出一条产业链——在烟台高新区蓝色智谷12号楼,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参观者展现着创新为果业发展带来的全新可能。

“一个苹果单卖,价值并不高。但我们融入科技元素,做成苹果脆片、苹果果胶、苹果果醋、苹果酵素,能让这个苹果身价倍增,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价值。”现场工作人员解释说。

烟台苹果培植百年、品牌百亿,全市种植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量560万吨,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然而,苹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在烟台苹果农村主产区,“人老、树老、品种老”的问题日益凸显。

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点睛之笔。在协同创新上,苹果产研院组建种质创新、生物技术、精深加工、果品贮藏、智能装备等8个创新团队,实施优质高档苹果·果业新品种研发等7项重点创新工程。连同苹果在内,为7类水果产业链延伸提供了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案。

如今,以5G、区块链、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为主体,果园采摘机器人、水果智能化分选设备等覆盖苹果全产业链应用的智能、节能、环保装备正在加快研发。从高用工、高消耗向智慧化“无人果园”,创新为产业发展带来澎湃生机。

而在整个烟台市,能为相应产业链“画龙点睛”的高端创新平台又何止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家!烟台国际设计小镇、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长城(山东)自主创新基地……创新之光照耀下,越来越多的产业正迎来崭新未来。

创新的目的是发展。如不能落地,拥有再多科研成果也是闭门造车。为做好产学研合作后半段工作,烟台市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

不远处的蓝色智谷,山东创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设备调试车间一片火热,这是一家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科技型企业。但就在几年前,公司总经理刘初阳还因经费不足而焦虑,“当时,我刚刚开始创业,可以说除了技术,一无所有。”他坦言。

蓝色智谷,正是烟台市为青年才俊们实现创业梦想打造的“造梦工厂”。成立以来,这个以“创业+投资”为主题、以“众创空间+配套孵化”为特色的孵化载体,已注册企业484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入驻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为进一步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我们还围绕蓝色智谷等,打造烟台创新转化基地。”烟台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基地着力建平台、聚人才、引项目,目前已落户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烟台分所、浙江大学(烟台)数字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载体,累计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家。

行走在烟台大地上,这样的发展亮点俯拾皆是。就在8月26日,烟台国际设计小镇内,烟台市百万像素级广域大通量红外体温筛查热像仪等两件产品在“山东省第三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精彩亮相,并将进一步投入产业化,在烟台市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

中国长城(山东)自主创新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加工零部件。  威海日报记者 初佳伦 摄   


加速产业转型:这场效率革命“分秒必争”

短短1分钟时间,能用来干什么?上海通用汽车东岳基地给出这样一个惊艳的答案——1分钟,足以让两台汽车走下生产线!

这份让人惊叹的高产能,是上汽东岳基地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走进该基地生产车间,高产能的原因清晰可见:在一片片立体化的“汽车森林”中,机械手臂不时精准点焊。不到一分钟,焊接声便响起一次,又一台焊接车身顺利诞生。

“生产线上,我们投放了各类机器人400多台,用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焊接质量。现在,车间自动化率最高可达100%,仅一个发动机舱就有14台机器人同时进行焊接,能把生产时间精确到秒。”车间工作人员说。

放眼整个上汽东岳基地,总装车间已配有动态扭矩智能监控系统,能实时对紧固扭矩、紧固程序配置等信息进行采集;在通用全球首个双层动力总成厂房CVT无级变速箱车间,智能物料运输小车与立体库和自动控制中心互联互通,整个运输过程已实现无人值守,新旧动能转换为企业带来的“效率革命”随处可见。

截至目前,东岳基地已累计生产整车近550万辆,年产能与产量同比上升,实现产值5700多亿元,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础愈发雄厚。这不仅有效带动烟台78家一级配套企业,也吸引省内乃至国内外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配套供应商接连到来。随着进驻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加,烟台市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在这份不断刷新的发展记录背后,是仿如高铁般疾驰的新旧动能转换“烟台速度”,更是市委、市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去年以来,烟台市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以百项“三重”工作为着力点,打出一系列提质增效的组合拳,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落后产能加快出清速度,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清理。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为高质量发展落实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眼下,一期投资1379亿元的山东裕龙石化项目已完成前期手续,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建设拉开帷幕,烟台港西港区工程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持续向好。

今年,作为全省“三核引领”发展布局的其中一核,烟台将继续依托独特优势,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借助高素质产业,让“烟台智造”的底蕴更加深厚。

采访团在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感受创新力量。  青岛日报记者 柳栋 摄


剑指自贸片区:对外开放高地加速崛起

坐落胶东、毗邻日韩,对外开放一直是烟台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一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作为全省仅有的3个片区之一,再次站到对外开放的风口浪尖。

“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的建设,让我们不再担心新药上市后的产业化运营!”携荣昌生物医药园入驻片区的荣昌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对未来信心满满。

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实施范围29.9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中韩(烟台)产业园、烟台综合保税区西区两个国家级园区,是烟台改革突破、创新发展的又一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

这也是烟台继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8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新旧动能转换三个核心区之一后,迎来的第三次重大战略机遇,意味着烟台正式加入“自贸之城”行列,跨入对外开放“自贸时代”。对烟台的执政者和企业而言,这不止是一个耀眼的金字招牌,也意味着更多历史性发展机遇。

执行力更强——烟台成立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商务局、烟台开发区管委等26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形成了领导小组负责市级统筹、片区管委负责具体实施,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片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自主权更多——烟台出台《聚焦五大领域加快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在山东自贸区建设中率先为烟台片区下放首批696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以及64项市级公共服务事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与核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申报推荐等事项,可在烟台片区自主实施。

烟台片区发展之路上,政府与企业携手共进。截至目前,烟台片区内已推出制度创新案例23项,创新案例中全省或全国首创率超过60%;新增注册企业4000多家,同比增长1.5倍;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上,烟台越走越宽。

房健民的信心也正是来源于此。他介绍,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新药“泰它西普”、治疗肿瘤的抗体偶联药物“艾地希”,将从今年起陆续在国内外上市销售,而片区内正在建设的荣昌生物医药园,将为新药研发和项目产业化搭建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载体。“我们愿意和烟台片区同成长,成为自贸烟台建设的鲜活注脚。”房健民说。

眼下,随着烟台片区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深入开展系统集成性改革、突出流程再造、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昔日“探路者”已收获一系列喜人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片区内容不断完善,一个个制度创新的“良种”终会开枝散叶,让烟台在开放中拥抱崭新未来。(威海日报记者 初佳伦)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