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一座百年海岸电台旧址,你知道吗?

一说起航海历史老建筑,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灯塔。如果说,坐落于青岛标志性景点奥帆中心的海螺姑娘灯塔是“新派”灯塔,那么历史悠久的老灯塔则要说一说小青岛灯塔和团岛灯塔了。除了灯塔,年代悠久的电台也是航海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藏在喧嚣热闹的街市身后,中国仅存的百年海岸电台老建筑,低调而隐秘地坐落在青黄海底隧道入口西侧的团岛山上,呈锐角抬起的半坡上,顺着指引路标上行,很容易就“嗅”到老建筑的味道——黑色铁艺大门边,悬挂着“原青岛海岸电台旧址”的门牌,一座黄色矩形老建筑兀自挺立在院中,年代感极强的建筑印象,让人一眼就认出了它的身份。

20世纪六十年代电台使用的电报打字机。

“百年以上的历史灯塔,中国共有40余座,山东共有9座,青岛有小青岛、团岛、潮连岛、马蹄礁4座。百年历史海岸电台,中国曾有吴淞、广州、福州、烟台、青岛5座,现仅存青岛1座,其他4座已无踪迹。”伴着青岛航海展览馆创建人、山东海事局四级调研员马桂山的讲述,面向眼前的原青岛海岸电台旧址而立,斑驳的老建筑和航海风格的一众陈列,瞬间将记者一行人的思绪回溯至百余年前的旧历。

百年电台的前尘往事

由于电台的功能原因,其来龙去脉、前生今世鲜少有历史记载,我国仅存的这座百年海岸电台历史建筑愈发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它像座古堡,门口有哨兵站岗,围墙上立着铁丝网,晚上昏暗的灯光摇曳,挺吓人的,我们叫它‘海堡’电台。”老西镇人回忆道。

作为中国仅存的百年历史海岸电台遗址,据可考历史记载建成时间为1921年,日本占领当局原称“青岛台西镇无线电信局”,亦称“青岛海岸长波电台”,原国际电联注册名称为“青岛无线电台”,呼号“JAN”(现为“青岛海岸电台”,呼号为“XST”),是当时最先进和规模最大的电台,其天线场区占地约290亩,通信距离可达3200公里,建筑面积1610平方米,配有1.2千瓦日制清音火花式发报机1部,德律风根发报机1部,12千瓦发电机1部,130米高铁塔3座,用于与日本本部和海上船舶电报通信,通信信号良好。

一战、二战时期世界各国船舷钟。有潜艇钟、航母钟、报房钟等,经历了狂风巨浪和战争的洗礼而幸存下来。

据《胶澳志》记载:“无线电报,初为德人设立建于信号山上,常与雅普岛之电台通电,成绩(信号)优良,嗣为日军炸毁重建于台西镇之团岛,自民国十一年十二月(1922年12月)始连同济南之无线电台由我国一并收回,专设一局管理其事,其电力十二启罗瓦脱,通信距离夜间可达二千英里,供外洋及沿海船只通电之用颇称便利……”

“七七事变”后,该台再次被日军控制,划归“华北电电”青岛中央电报局。1945年12月被南京国民政府收回。

建国后,青岛海岸电台在港口运输、管理、航行安全以及海难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初,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青岛海岸电台业务大幅缩减,电台无线电报、无线电话业务陆续关闭。

2019年7月11日,这座神秘“古堡”变身为“青岛航海展览馆”,正式开门纳客,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免费参观。馆藏航海文物600余件,最远可追溯到宋代。古老的航海天文钟、罗盘、船灯、沉船瓷器等珍贵展品,供游客免费赏鉴,穿越历史时空,感受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这座电台是青岛航海和无线电发展历史的见证,它和青岛知名的百年灯塔一样,是青岛珍贵的航海文化遗产。”马桂山说。

从大航海时代看过来,每件展品都在诉说历史

进入这座淡黄色外墙的老建筑内部,来到宽敞的电报房大厅,排满墙壁一侧的航海钟、形形色色的航海物品、海上丝路文物瓷器、黑白图文影像资料、古老电报打字机、发报机、指南针、航海罗盘、水浮司南、船用雾号、鲸油灯、火把信号灯……200多平米的展厅,航海收藏品“干货”满满,让人目不暇接。

19世纪地中海风格古帆船船灯。

美军二战时期便携式航海钟,胶木外壳,机械动力,走时精准。


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品味的收藏故事,每件或大或小的航海物件,都在中外航海史上镌刻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符号。从17世纪的古老船灯到19世纪的无线电台,从海上丝路的珍贵瓷器到青岛环球航海名人郭川的图文志……一间满载着航海历史文物的展馆中,仿佛回荡着时徐时疾的海浪,高低起伏,源源不断,大海在诉说,时间在诉说,藏品在诉说……

最令人惊讶的是,展馆的展品基本上都是马桂山个人出钱购买的。一个公务员,凭借有限的收入根本不可能买下这么多文物,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卖了一套房子。家人问我,‘房子呢?卖了?钱呢?’‘在地下储藏室里。’‘为什么放在储藏室,不存银行里?’‘全买航海展品了。’‘那你去储藏室睡吧……’”言语间轻描淡写,却分明使人感受到为了梦想倾尽所有、坚守初心如一日的金子般精神——“誓做海洋文明的传播者”。马桂山高尚的品质,不由让人敬佩、感动。

一战二战时期使用的电话机。

印证日军侵华的历史

对于电台的建筑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老青岛”认为这处老建筑是德国人建的,当年的楼房分为主楼和副楼,主楼(已拆除)为二层,副楼(现电台报房大厅)为一层,主要用于德军士兵的餐厅和舞厅,房中有暗道,分别通往邻近的炮台和其他地下掩蔽部、储藏部,后来被日军改造成了电台。

对此,马桂山给予了解释:“电台西侧的大炮台仍保存完整,电台东北侧有一处小炮台和一处地道入口,已于10年前被拆除填平,这两处炮台和地道确为德人所建,青岛邮电局一位退休的老同志曾告知在报房大厅下有地下室,经寻找,并没有发现地下室。至于电台的房屋是否在日本侵占青岛之前就存在,没有找到历史证据,反而有资料证明是日军所建。这处建筑中虽然也发现了德占时期使用的牛舌瓦、砖墙、炮台基石等物品,以及多次历史比较久远的房屋改建痕迹,但这些并不能够证明是德人所建。”

根据研究青岛历史的作家王栋所著《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所述,1921年3月9日,侵占青岛的日本守备军当局曾呈送日本陆军省、外务省和递信省的《关于开设无线电信局的文件》中称:“现在,在青岛台西镇建设中的无线电信局已经接近完工了,这是对德租时期的无线电信局进行的迁移改造工程,并作为海岸局根据国际无线电信条约的规定采取左侧名称,注册形式与德占时期相同……”

1942年,日军所立天线。

北洋政府斥巨资赎回

根据史料记载,“1922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接收团岛无线电台,但屈于日本的敲诈,付出了巨额赎金,仅机房(不含机器设备)和职工宿舍就付出了3.47万日本金元。”

1922年,北洋政府为赎回青岛共付出日本金元6100万元,判断这处房屋的价值着实昂贵。在当年,3.47万日本金元是什么样的价值?约合多少中国银元?

根据1920年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出版的《土木志》中记载,1921年竣工的中国海洋大学“六二”楼的工程费用共约计16.78万银元。选取1921年前后建造的三幢历史老建筑,计算出平均每平方米造价约为88银元,而团岛电台的机房和宿舍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22日本金元,由此可知当年1日本金元约兑4中国银元,当年北洋政府花费了约13.88万银元赎回了该建筑。

1922年,日本人带走了电台的通信设备,但其铁塔和天线设备保留了下来。根据记载,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将青岛无线电台合并到青岛电报局,无线报房迁入广西路,其发讯台移到团岛,并拨给青岛海岸长波电台3千瓦长波发报机1部,提高其发射能力,“七、七”事变后,由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率部撤离时携走。马桂山说:“1938年,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重新控制了这座电台,1942年日军打仗打的资源匮乏,缺少钢材制作军火,于是拆除了团岛电台3座130米高的铁塔天线,代之以木杆天线。”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海岸长波无线电台划归“华北电电”青岛中央电报局。1938年至1945年,除用于海上通信外,还开通青岛至大阪、东京、上海、烟台、大连、海州、连云港、石岛、石臼等线路。1945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重新接管该电台。

19世纪制作的中国古代画舫模型。

青岛是中国最早应用无线电台的城市

“青岛的无线电通信历史基本与世界无线电发展史同步,1898年7月,马可尼的无线电报装置正式投入商业使用,1898年,侵占青岛的德军在信号山建立无线电台。1899年,清政府首次在广东地区装设和使用无线电台。”马桂山告诉记者,“1914年11月,日军攻陷青岛,继续在信号山上设立电台,但由于信号山面积小,山体陡峭,难以架设规模庞大的天线群,不能满足无线电通信发展需要,于是日军历经数年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建设,终将电台移至坡势平缓、周边无建筑和山体阻挡的团岛。”

1880年爱立信生产的有线电报机。

建国后海岸电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山东省志 海事志》和《青岛市志 海港志》记载,建国后,青岛海岸电台在港口运输、管理、航行安全以及海难救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指定青岛电信局接管,开通两条保密电路,一条对华北各港,一条对国内船舶。1950年初,电台警卫部队曾入驻卫戍。1954年,海岸无线电台根据上级规定,划归青岛港务局,组建青岛航务无线电台,承担海上船舶通信、海上遇险救助通信、海上气象发布等,开通有500千赫、8兆赫昼夜对海参崴、上海、华北各港及山东沿海各港通信等6条电路。

1956年交通部指定该台负责中、朝、苏海上救助通信。1971年中国与朝鲜签署《中朝海难救助协定》,该台为海难救助通信联络单位。1975年8月,中、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渔业协定》,该台承担青岛海区内避难和遇险船舶的通信及救助联络。

1958年10月,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港航合并。1959年5月,青岛港务局划归山东省交通厅海运管理局,其青岛航务电台与青岛航运局电台合并,馆陶路37号为第一收信台,原航运局电台为第二收信台,发信台仍设在团岛。

1961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港航分家的决定,交通部将大连、青岛等10个港口收归交通部直属领导,青岛港务局从山东交通厅划出,原合并在一起的电台也进行了分离,团岛发信台两家合用,青岛港务局成立电讯科管理电台工作。

1964年7月,为解决馆陶路地区电气干扰日趋严重问题,青岛港务局电台收信台迁往贮水山路2号,架设接收天线3付。收信台在贮水山路2号与发信台在团岛的两址式海岸电台工作方式一直维系到1988年5月4日。

1987年政企分离,团岛电台从港务局划归原交通部青岛海上安全监督局(现山东海事局)。2010年,因市政规划建设,电台部分建筑被拆除,现仅余原报房大厅和部分院落。

据介绍,由于电台的高度保密性质和位于军事禁区内,关于它的历史记载资料非常少,电台通信保密规定非常严格,所有的通信记录都要在指定地点销毁,严禁在电台内拍照,所以这处百年建筑还存在很多历史疑问和谜团有待发现。

1875年,英国皇家海军第一艘风帆与蒸汽混合动力舰“香农”舰航海罗盘。

相关链接:

青岛航海展览馆为公益性质,免费参观,展馆除接待参观外,还承担中小学生水上安全与防溺水教育、航海科普教育、海员心理健康与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项目。展馆承接的山东海事局水上安全进校园活动,被山东省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展馆入选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等。

在海事部门和八大峡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展馆致力于打造水上安全培训基地、海洋与航海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党建教育基地和航海文化中心,并拥有一批相关领域的青年专家师资力量和广大海事志愿者,深受学校师生、家长、居民的喜爱。(观海新闻/青岛画报记者 于丽 于风亮)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