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4月7日8版
圆桌话题
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待提高、牵头部门掣肘多、各职能部门数据共享意愿不强——
“数字城市”亟须打通“部门壁垒”
在崂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不少市民等待办理相关政务。
/ 记者探访 /
事例一:
部门间数据“不通” 市民贷款“跑断腿”
2020年8月,李先生创办了一家建筑机械租赁小微企业。按照当时的政策,他可以享受无息贷款。但当他到西海岸新区西部办公中心人社局窗口办理贷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却告诉他,系统显示其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不符合“贷款人为城镇户口”政策,无法办理无息贷款。
“我是隐珠街道人,户口性质早就是城镇户口了,为何人社系统里还是农业户口?”带着这样的疑问,李先生来到隐珠街道派出所询问。“当时民警称,现在没有户口性质之分,都是城镇户口。”为了能顺利拿到贷款,他想办理一个新的户口簿。但这个想法却被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否决了。“工作人员表示,必须是系统内显示非农或者城镇户口,才能申请无息贷款。”李先生说。由于公司运转急需资金,无奈之下,他再次来到隐珠街道派出所,希望民警能为其开具“城镇户口”证明,但要求同样被否。
李先生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自己确实是农业户口,十几年过去了,身份早就变化了,但人社系统的户口数据一直未更新。直到2020年12月,李先生申请小微企业贷款始终没有转机。
近日,由于自家孩子入伍当兵,公安部门才在其户口簿上盖上“城镇户口”的印章,困扰已久的贷款难题才得以解决。但据李先生所知,人社系统里,他的‘农业户口’状态依旧未更改。“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新还如此滞后,确实不应该。”李先生叹息。
事例二:
诊疗卡提示“信息共享” 现场看病却“卡了壳”
“3月下旬,孩子到西海岸新区某三甲医院就医,打算用青岛市区域诊疗卡在自助机上挂号,可挂号机竟然不识别这张卡。”近日,家住西海岸新区的杨先生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由于医院之间信息无法共享,遭遇挂号难问题。
青岛市区域诊疗卡在青岛个别医院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据杨先生透露,之前他的孩子在西海岸新区一家医院办理过青岛市区域诊疗卡,近期,孩子生病,打算用区域诊疗卡在另一家医院挂号,结果卡片信息无法读取。向医院大厅服务人员询问,却被告知“还要再办一张所在医院的就诊卡”。无奈,杨先生只好重新办了一张就诊卡。“我办理的明明就是可以共享的区域诊疗卡,为何还要多此一举?”杨先生对此表示质疑。
在杨先生提供的青岛区域诊疗卡上,记者看到,卡的背面“温馨提示”第一条明确标明:本卡在青岛市区域内就诊,一卡通行,额度共用,信息共享。据悉,为了解决区域就诊一院一卡问题,青岛市2015年就已经启动了区域诊疗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但为何到如今,拿着这张卡在区域内不同的三甲医院就诊,仍然无法完全实现联通?”杨先生的疑问,也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 话题辣评 /
本期辣评嘉宾: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电子政务实验室副主任 王周明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改革,但由于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存在诸多桎梏,导致市民办理业务依然需要辗转多个部门,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浪费了社会资源,也影响了市民对职能部门的满意度。
数据是智慧城市中的“血液”,数据的流动促使城市“大脑”和“手脚”得以联通,起到支撑业务的协同作用。政务数据不能共享,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质增效的“拦路虎”。要实现从“群众跑腿”到互联网“数据跑腿”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就必须实现政务数据共享。
2020年5月,山东省为深入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助力全省政务服务优化和营商环境改善,制定了《山东省政务服务“一链办理”实施方案》;2020年9月,青岛市政府为了促进政务数据共享,出台了《青岛市政务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可见,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和“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步伐越来越急促。
未来,在政务数据共享推进过程中,必须解决“不愿共享”“不敢共享”和“不能共享”三个难题。因此,树立“数据公有”“共享增值”的新理念,构建一体化、整合式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制定政务数据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完善政务数据的相应法律制度,建立绩效考核与问责机制等,必须是数字城市的主要“发力点”。
话题探讨
/ 点题 /
市民大厅人头攒动 网办机前空无一人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通过一条信息共享、数据同步的信息通道,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协同业务,越来越多的现场办理事项变为“全网办”“智能办”“无感审办”,减少了市民跑腿,提升了办事体验。但记者也了解到,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在网办业务数量不断提高的繁荣之下,网办速度、质量和规模上依然还存在诸多短板。
不少区市审批服务大厅智能办理设备成“摆设”。
据悉,2020年全年,青岛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共办理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2495万余件,其中网上办件量1500余万件,网上办件数量占办理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总量的60%。然而,记者在各区市民大厅现场看到,相比窗口人头攒动的情景,市民大厅的网办机器前却空无一人。
近日,记者来到崂山区行政审批大厅探访,正在等待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的李先生(化名)告诉记者,之前,他和前妻曾出售过一套共有房产,当天是到大厅协助买方办理过户的。他向记者展示了办理业务需要提交的身份证、结婚证、契税发票、购房发票、房产证等各种证照。因业务办理需要买卖双方都要到大厅,他们不得不提前向单位请假,一大早来到大厅办理。在四楼不动产登记大厅等待区,还有不少市民在等待排队叫号。“其实,办理业务的这些证件资料在各个部门的系统里都有原件,如果能完全通过网络办理,就简单方便多了。”李先生说。
“现在有些业务需要提交多份文件,但因为无法协调多个部门的在线数据,因此只能现场办理。而且网办有时候会遇到网络不好,或填报出现错误难修改等问题,真不如到窗口办理。”另一位办事市民说。
据悉,2020年9月,青岛市发布《关于印发青岛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构建多元数据生态体系,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依法开放自有数据,促进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的多维度开放和融合应用。围绕医疗、交通、安保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相关领域公共数据开放。
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3日,市市民中心启用后,尽管全市35个部门的1400余项审批服务业务可通过无差别“一窗”受理。但目前,由于各种数据库之间还未全面打通,很多业务依然需要现场办理。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底,进入中心办理业务的市民已超过60万人次,其间单日办事人数最高峰超过8000人,主要集中在税务、不动产、医保、社保、公积金等窗口。
/ 破题 /
1、“一链办理”数据难共享 牵头部门协调耗时长
政务数据是从各个部门日常的业务当中产生的,比如民政局产生婚姻数据,公安局产生人口数据,交警部门产生车驾数据等。这些部门数据为“一链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比如开办理发店这一个事项,要涉及卫生部门、市场监管、消防等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都进行审批,申请人需要多头跑。把这一类的“一件事”整合到一个窗口,或一个系统上,让申请人一次提交材料、政府部门并联审批,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件事’或叫‘一链办理’整合的难点,在于涉及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大。整合的关键不在数据上,也不在系统上,而是在于流程再造上。”市大数据负责数据应用的工作人员说。类似这类事项,需要强有力的统筹组织部门,对多个事项的流程进行梳理、再造,确定牵头部门,确定责任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协同推动。规则确定后,才可以对信息化的系统进行改造、对接、整合,通过共享数据或共享材料,让群众少跑腿、少提交材料。
另一方面,对于这种需要跨部门审批的业务,很多具体业务的办理工作人员缺少利用共享数据的意识。“如果没有业务部门主动提出进行相关业务数据共享的需求,大数据部门很难主动地对某一事项推送共享数据,完成‘一链办理’。”市大数据局负责电子政务的工作人员说。
采访中,多位大数据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政务服务事项要实现网办,具体的技术支撑已经没有问题,但“一链办理”事项往往牵扯的部门越多,中间协调的时间越长,同时技术对接周期也会延长。
2、数据标准不统一 数据质量待提高
数据标准不统一,也是“网办”无法完全推开的障碍之一。
在推行电子政务早期,各级政府部门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每一个垂直部门都有独立的信息化系统,多个系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技术架构,由此产生的政务信息标准也存在差异,行业部门可谓“各自搭台、各自唱戏”,这也导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为后来的“全网办”制造了一定的障碍。
“不同的部门招标不同的技术公司开发网站、App,对外的端口也就不一样。部门之间要进行信息共享的时候,就要投入一定资金、人力进行研发对接。”市大数据工作人员说。现在,根据国家、省、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也都在按照整合共享的要求,对各自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
另外,部门产出的数据质量不高同样是阻滞信息共享的一大因素。“数据的提供部门提供的数据质量不高,需求部门的需求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直接的后果就是该精简的材料精简不了,群众还得多填表、多提交材料。”市大数据电子政务处工作人员说,“一些部门信息化建设起步晚,部门数据没有实现电子化,或大量的历史数据没有实现电子化,造成专题或主题数据库不健全,也直接影响数据的使用。”
3、网购、移动社交拉高网民需求 政务网办服务体验难匹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一部智能手机加一个手机号几乎能完成一个人每天生活、工作、社交、娱乐等各项事务,而且伴随着软硬件急速迭代升级,手机能提供的场景越来越丰富,真正是“想个人之所想”,比如购物平台与银行之间数据打通,购物后就可支付,平台再跟物流企业信息打通,快递人员就能取货送货。
“各种商业平台之间将数据打通,市民就可以在网上非常方便地购物、学习。”市大数据局工作人员说,这样便捷地在网上购物、学习、社交,无形当中,提高了市民对政务服务网办的期待。但很多网办事项只是让市民免于跑腿,效率却不如线下窗口办理。
另一方面,要做到各个部门信息共享,原有的系统需要进行部分开发,或者部分老旧资料进行电子化处理,达到上网共享的标准,这些工作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同的系统按照约定实现了信息共享,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系统的稳定性对信息共享都是一个考验。“某个部门信息系统更新或者故障,那么另外一个部门就无法抓到所需信息,信息共享就不能完成。”市公积金科技信息处工作人员说。同时,他也强调,部门信息共享在系统维护、故障响应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 解题 /
建立“顶格”协调机制 用好制度奖补“指挥棒”
“为了破解牵头部门推动难问题,未来,应建立顶格协调机制,成立市级大数据共享协调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来担任组长,具体业务可由市大数据局担当。”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建议。
他还建议借鉴上海市的先进经验。据悉,为了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协调壁垒,2016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确立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与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协调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有关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经济信息化委负责行政机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的统筹规划,财政局负责行政机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
推动部门资料数据化,数据才能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共享。因此,除了用好政府顶层设计的“指挥棒”外,必要的制度考核和资金奖补也是推调部门信息共享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各部门数据处在被动使用阶段,可通过考核倒逼,打破信息壁垒,推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对信息共享度较高的部门,政府可以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进一步推动共享进程。”市政协委员、青岛国版控股集团董事长安波建议。
构建城市数据共享“云平台” 推行数据采集、共享标准化
要打破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各自搭台、分头唱戏”的局面,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数据生产、存储、传输、共享模式。换言之,市级层面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云平台。“全市一朵‘云’、一张网,所有部门的信息生产、使用都要遵循云平台的标准,包括老旧系统的改造、历史资料数据化。”安波建议。
部门数据共享不是将所有数据和盘托出,而是基于保密原则和信息安全条件下,进行数据分类共享。“很多部门涉及数据保密,对于保密数据直接排除在共享范围之外,剩余数据再进行细分,划分共享等级,实现部门数据共享最大化。”李光全建议。
推广职能信息共享理念 推进历史资料数据化进程
“全网办”“一次办好”都是基于部门信息共享实现的,这就要求部门树立信息共享的观念,主动进行部门信息化建设。“部门数据标准化后,与不同部门进行共享,产生海量数据,只有数据采集样本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数据也才会越来越有价值,未来,能够叠加利用的政务服务也会越来越多。”李光全说。
同时,李光全也强调,很多部门数据尚未电子化,导致信息共享存在部分数据缺失,必须加快历史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存储,否则共享数据就会存在不完整的情况,影响对网办事项的体验。因此,未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各职能部门历史资料数据化进程,保障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邱正 文/图)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