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4月12日5版
崂山抗战:“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
烽火燃起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了!鱼山脚下,国立山东大学风云涌动,一批进步学生集合于青岛海滨公园,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大学队部,“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正是这些进步青年,日后成为崂山抗日游击队的重要力量。
1937年9月,中共青岛特别支部在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一批失掉组织关系的老党员闻讯找来,在他们建议下,青岛特支将青岛党的活动中心由市区转向农村,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在崂山一带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建立抗日游击队。1937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建立后,由当地群众和山大学生等共六七十人组成的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率先建立起来。
崂山抗日游击队从1937年11月建立到1938年1月底被合并,虽然只存在3个月,发展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它恢复了被敌人破坏的中共青岛地方党组织,诞生了青岛党组织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把青岛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向第一个高潮。
“我们的队伍多么广大强壮,他有优秀的工农和学生。我们共有一百零八个同伴,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我们欢笑踏起一串歌声,歌声惊醒天上的星星。我们心胸好像蓝天的彩云,充满抗战救亡的热情。”
1938年2月底,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中共鲁东南工委带领108名同志从诸城向徐州转移。这支队伍中,不仅鲁东南工委主要负责同志来自崂山抗日游击队,其中60多同志也是来自这一组织。至此,崂山抗日游击队队员,怀揣抗日救亡的信仰,徒步奔向新的革命战场。这首从毕家村开始哼唱、以崂山抗日游击队行军歌曲为基础创作的战歌,一时间响彻齐鲁大地。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原崂山抗日游击队队员们,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做出杰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有的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当我们再一次掀开历史的这一页,那些生动而鲜活的故事,诠释着信仰之力。
脱下长衫,年轻的心脏承载千钧
1936年8月下旬,19岁的共青团员李欣从上海黄浦码头乘“大连丸”商船抵达青岛,当轮船驶入胶州湾,满怀抗日救亡之志的他内心澎湃如潮。彼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在同济大学参与“一二·九”运动被开除的李欣,肩负着重新建立组织的重任考入国立山东大学,踏上这片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处于低潮的土地。
李欣。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山大校园,大师云集,青年学生亦展露出超乎年龄的谋略和胆识,进步学生在高压下为国家危难、民族危亡鼓与呼,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早在李欣到来之前,国立山东大学学生救国会联合礼贤中学、文德女中、市立女中等校学生,组成青岛市学生抗日救国会,在青岛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谷之时,汹涌的学潮逐渐汇聚起强大的力量。
抵达青岛后,李欣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组织团结进步学生,他从上海带来的秘密刊物在进步学生中传阅,成为锐利的“思想武器”。
共同的信仰让学生们走到一起。当时在国立山东大学求学的王桂荣回忆,大家看《毁灭》《铁流》《静静的顿河》等进步小说,学唱《流亡三部曲》《五月的鲜花》等革命歌曲。女生宿舍里,王桂荣、吴綪、唐棣华谈起国家大事慷慨激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学生们放鞭炮庆祝。在今天沂水路11号的一间办公室里,李欣等进步学生约见国民党中央委员、青岛市长沈鸿烈,力劝他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
鱼山路6号,山大民先队员秘密开会之处。 王 雷 摄
1937年春天,樱花盛开时节,按照民先总队部指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大学队部成立,李欣当选为“民先”青岛地区队部负责人,吴綪被选举为山大区队队长。当时,学生们找不到秘密开会的地方,王桂荣便把自家的滋阳路4号、鱼山路6号提供出来。山大民先成立后,在市内和郊区毕家村一带向市民和农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派人赴济南从民先省队部领回开展游击抗日的材料。组织剧团排演《放下你的鞭子》,鼓动群众起来抗日,又组织歌咏队,教唱流亡歌曲。平津流亡学生大量过往青岛时,也积极接洽给予帮助。童第周等爱国教授对于进步学生积极保护,呵护着年轻人心中的信仰,青年学子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女学生李风还作为学生代表给驻青岛的东北军51军军长于学忠送去抗日战旗,要求抗战。山大南迁,这些进步学生大都选择了留下来继续斗争。
山大民先区队的建立,不仅使青岛抗日救亡运动纳入共产党的领导,也为以后青岛党组织重建及在崂山建立抗日游击队打下了基础。
工农和学生联合,城市转向农村
革命理想高于天!
在宣传抗日救亡的过程中,李欣与在青的中共东北军工委地下组织取得联系,被发展成为中共党员。根据东北军工委的指示,李欣着手在山大建立党组织,恢复陈振麓的组织关系,发展他和王艺入党。1937年9月,经东北军工委批准,青岛特别支部在山东大学成立,李欣任书记,陈振麓任组织委员,王艺任宣传委员。青岛特支受东北军工委直接领导,任务是动员各界群众,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在日军侵占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
青岛特支建立后,红色力量迅速集聚。
毕家村的李西山来了!蓝家庄的王焕章、王景瑞来了!十梅庵的李明海来了!大枣园的姜明吾来了!市区的高嵩、王云九、倪鲁平来了!一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老党员以及热心抗日的群众,纷纷前来取得联系,党的力量不断壮大。“1937年9月,我从济南回到蓝家庄,李西山立即领我到山东大学,见到了山大特别支部书记李欣和组织委员陈振麓,我们进行了长时间交谈。我在陈振麓的宿舍里住了一夜,陈振麓送给我一支派克自来水笔,李西山、王焕章和我先后加入民先,按照特支的布置,我们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王景瑞在回忆崂山抗日游击队组建时,清晰地还原了找到党组织的经过。一个是仍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一个是蹲过监狱的纱厂工人,促膝长谈,目光热切交织,这样的画面不仅深刻烙在王景瑞的心里,更为我们定格了工农与学生携手抗战的感人瞬间。因为共同的信仰而萌发的革命情谊,让人动容!
鉴于青岛党组织过去几次遭受重大破坏的沉痛教训,王景瑞、王焕章、李西山等崂山籍老党员向特支建议,把青岛党的活动中心由市区转向农村,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在崂山一带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建立抗日游击队。特支采纳了建议,选择崂山北宅毕家村、蓝家庄为活动中心,集中力量组织抗日武装。
1937年11月,根据东北军工委的决定,李欣率部分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随东北军51军工委书记伍志钢等到高密,对高密绅士、国民党员蔡晋康做工作,动员他共同抗日。在高密,以伍志钢为书记、邹鲁风、李欣为委员,成立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陈振麓、王艺带领部分民先队员到毕家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为加强党的领导,首先成立中共毕家村党支部,陈振麓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委员,李西山任宣传委员。
中共毕家村支部的建立,标志着崂山地区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获得新生。黎明的幕,就此拉开。
成立中共青岛市委,组建抗日武装
在崂山北宅埠落村北面、社区办公室后方有一雄一雌两棵银杏“夫妻树”,树龄已逾120年。北宅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埠落村志记载,这两棵树是埠落小学校长李崇汉请教师阎学雨、阎昌寿从石门庙移栽在学堂后院里的。两棵银杏树,见证了红色革命的征程。
原埠落小学(抗战时期青岛市委办公场所)。
埠落小学建成于1910年,使用社区高氏家庙和闲置民房做校舍,是青岛附近农村中唯一的洋学堂,“七七事变”后停办。校长李崇汉是李西山的父亲,在当地威望很高,他积极支持组建抗日游击队。毕家村党支部建立后,由山东大学党员、民先队员和本地老党员组成的这支队伍,深入农村发动群众,通过张贴标语、印发传单、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教唱抗日歌曲、教练武术、讲授游击战术、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形式,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民先组织,使民先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王景瑞、王焕章在蓝家庄、毕家村、枣行等10多个村,动员近百人参加民先。民先队员的活动中心,正是埠落小学。陈振麓等转移到毕家村后也住在该校。
被发动起来的群众,表现出极大的抗日爱国热情。住在埠落小学的民先队员和其他外地人的食宿均由毕家村群众自愿提供,本地人员食宿及其他费用自行解决,为建立抗日游击队做好了准备。
随着党的力量壮大,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由陈振麓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部长,李西山任宣传部长,王焕章任职工运动部长,李明海任武装部长,王艺任秘书。市委机关设在埠落小学。青岛市委建立后,加紧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
青岛市委原计划在崂山成立一个规模较大的抗日武装大队,拟建立四或五个中队。第一中队在浮山后、沙子口、登瀛等沿海地带,包括李村在内;第二中队在桃林、北疃、大北曲一带;第三中队在沧口的十梅庵、娄山后、大枣园等村;第四中队在毕家村、蓝家庄一带。
最先成立起来的是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由当地群众和山东大学学生等六七十人组成。陈振麓任中队长,宋中堂任副中队长,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负责战术教练。队员均为民先队员,市委从中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对一些失掉组织关系的老党员,因来不及查审其历史的,市委决定他们重新入党。这个中队新老党员多,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高,集中了当时青岛革命力量的精华。
党在崂山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诞生了,崂山抗日的烽火,点燃了!
一支手枪起家,独立自主谋发展
历史记载着屈辱,抗争见证着伟大。重大历史面前的选择,彰显着初心和信仰。
崂山抗日游击队组织起来后,武器极其缺乏,只有一支手枪,筹集武器和军需用品,成为市委和游击队员的当务之急。队员们千方百计收集武器和军需物品,从各村找到一批手榴弹、大刀、地雷、土枪等,还从市立医院和李村医院找到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到哪里去弄枪?谁有枪?国民党的军队里有枪,地主豪绅有枪,穷人是没有枪的,学生们更是赤手空拳。而前两者觊觎的,是共产党深得群众拥护、迅速发展的革命力量。在坚持团结抗战的同时,崂山抗日游击队不仅要寻找武器装备自己,更要时刻提防国民党地方势力和反动地主的虎视眈眈。
崂山北面的惜福镇,原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成员孙殿斌拉起一支杂牌游击队驻扎于此,由于群众反感,导致枪多人少,面临与崂山抗日游击队截然相反的局面。孙殿斌企图以合作为手段,以武器为诱饵,将崂山抗日游击队吞并,多次派人到青岛市委驻地埠落小学游说。市委虽然质疑孙殿斌的诚意,但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游击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与孙部合作,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与孙部合编。
陈振麓。
1937年12月底,陈振麓、王焕章、李明海带领部分队员到达惜福镇,孙殿斌以为计谋得逞,不但不发给武器,还强行整编崂山游击队人员,用尽诡计将崂山游击队员围困起来,与外界隔绝。好在市委早有准备,及时组织斗争,迫使孙殿斌放弃计划,拿出十几支旧枪和一些手榴弹。
反动地主,也以仇视的目光投向这支年轻的抗日队伍。沙沟村地主李代华趁游击队自孙部返回途中暂住沙沟小学之机,暗中开枪致队员肖维成牺牲。后又害怕报复托人求饶,狗急跳墙贿赂国民党即墨县常备队,开来三卡车士兵向游击队进攻,并用炮轰塌埠落小学校舍。好在游击队撤离及时,避免了伤亡。
1938年1月,日本海军在山东头登陆,日陆军第五师团也即将攻占高密,抗日斗争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东北军工委决定,青岛市委率领崂山抗日游击队离开崂山前往诸城,与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会合,组成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这支队伍名义上属国民党高密游击队蔡晋康部,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队伍。
崂山抗日游击队其他中队尚未来得及成立,队员们按上级指示,告别崂山的父老乡亲,不带武器,化装成百姓,分三批出发,先后到达诸城与高密当地游击队会合。中共青岛市委与高密游击队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鲁东南工委。崂山抗日游击队结束使命,但这些从崂山抗日游击队走出的革命战友们,又一次走到了一起。
触摸滚烫,峥嵘岁月将再现
在当年被炸毁的崂山埠落小学旧址上,以“不落的灯塔”为主题的埠落红色教育基地项目正在实施。同时,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纪录片《追寻——青岛特支在崂山》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纪录片将揭秘1936年至1938年崂山毕家村、蓝家庄所发生的“中共青岛特支”和崂山抗日游击队成立的故事,创作团队搜集了包括照片、红色日记、口述历史等在内的近百份资料,其中李欣的女儿李宁和李莉,王艺的妻子关瑛璇、儿子王忻,吴綪的女儿吴安,唐棣华的女儿黄梅,李风的女儿王虹,王桂荣的女儿于宏琪等崂山抗日游击队队员的后人,提供了珍贵史料。
李风(右一)考入国立山东大学时与同学合影。
在纪录片筹备过程中,创作团队查阅李欣、吴綪、李风、王桂荣等人的自传,并通过队员家属确认,将1938年2月合并后的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一百单八将”被迫从诸城撤离,奔赴徐州抗战前线行军途中唱的歌曲命名为《抗日游击队行军歌》。这首歌由伍志钢作词,以《祖国进行曲》为曲调,由《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之子何学东编合唱,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新版演唱,计划4月份与公众见面。
“我们欢笑踏起一串歌声,歌声惊醒天上的星星。我们心胸好像蓝天的彩云,充满抗战救亡的热情。”在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李欣将军曾两次熟悉地向来自青岛的党史研究者唱起这首战歌。2017年11月,遵照父亲的遗愿,李宁等儿女在青岛将父母的骨灰撒入大海。李欣曾说,他成为一个革命战士,就是从青岛开始的。
在战争中不幸牺牲的伍志钢、陈振麓、高嵩,接受中央社会部秘密派遣辗转莫斯科、上海、南京等地“潜伏”收集情报的王艺,参与新中国外交战线和从事外国军事研究的李欣,曾在轻工业部任职的王景瑞,担任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一任中国代表的吴綪……“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崂山抗日游击队,赤子之心,永不褪色!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本版稿件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协助采写)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