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很难再好好谈恋爱了。”周五的时候,朋友小C这么对我说。她最近接连陷入了几段亲密关系,可双方好像都没有“确认恋爱”。这样的混沌关系,让她对于恋爱的定义越来越模糊。互相喜欢,彼此支撑,经常约会,就是在恋爱吗?她不知道。
01
早两个月之前,小C分了手。从两个人的生活状态一下子变成一个人,她的生活陷入短暂的失衡。每天都要面对「不知道做什么」的大块时间空白。为了抵抗这种无聊,也为了暂时忘掉失恋后的抑郁情绪,她开始了疯狂的“报复性社交”:积极参加朋友们攒的各种局,频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慢慢的,开始有了固定的聊天、date对象。两个人会亲亲昵昵发早安晚安,分享日常,一块打卡各种好玩儿的地方,也会一块牵着手在夏夜晚风里散步。但好像,两个人对对方的好感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将关系再进一步。
如果哪方没回消息,双方也就默契地不再联系。
后来,她对自己的近期状态进行了一下总结——“人长期不恋爱的时候,可能还没有那么急去寻找恋爱目标。但如果从恋爱状态里刚出来,就很容易马不停蹄寻找下段恋情。”她觉得她现在的状态,是在很急切地去寻找一种陪伴感,去填补失落。 所以哪怕对约会对象的好感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浓度,也还是会跟他持续聊天、date、甚至恋爱。但在这种亲密关系中,会慢慢很抗拒和对方接触,厌恶对方,自我厌恶。 快速摆脱这段关系后,可能因为无聊,又会开始新的一轮社交,开始重复之前的状态。这种「可以享受恋人间的亲密互动,却对对方没那么心动」的关系让她疲累。她管这种亲密关系,叫做“代餐型恋爱”。
“你知道吧,这其实就像是我想吃火锅,想吃日料,最后咽下肚子的,却只能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只能填饱肚子的代餐。肚子是饱了,但情感上的空虚感总归还在。”
她同我讲这句话时,正心不在焉,拿手上的勺子戳着碗里的冰淇淋球。
02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的情感状态,也都开始从“单身”/“恋爱中”,变成了“dating”。暂时未确认关系,但是两个人可以从中享受接吻、牵手、拥抱或者性。date关系,更像是介于“毫无火花”和“恋爱”之间的,一种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状态。在中国过往的传统语境下,“暧昧”或者“约会”几乎都是即将步入恋爱的预备役。
而现在,亲密关系不再只有非此即彼的二元。
03
date文化逐渐盛行,大家开始接纳更多两性关系中的不同形态。
便捷的互联网交友,以及当代年轻人日趋开放化的恋爱观念,似乎都在使原本的两性关系更加具有弹性。大家选择date的理由各种各样——或许是由于恋爱需要付出的成本过高,或许是难以忍受激情被时间消磨,或许恰恰是由于对relationship足够谨慎......date所提供了一个试错空间,来判断两人的性格、想法等等合不合拍。当“约会”不以确认关系为结果导向,或许,可以让人更松弛地,去享受这份亲密感。
date关系的开放和自由,正是其最迷人,也是最令人舒适的部分。然而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开放性,在社会语境下,很多人常对此报以异样的眼光。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对于dating的暧昧状态感到迷惑,发帖提问。底下一些评论说得很难听,对男女双方同时开炮:
“这男的不就是想打个便宜炮”
“女的也太随便了吧。”......
哪怕在两性观念逐渐开放的现在,这种不确立关系的date模式,似乎还是很容易被扣上「随便」「不负责」的帽子。而社会对于女性的审视又更为严厉——近些,可能有来自周围人的「太爱玩」、「不适合做女朋友」这样的评价;远处,还有诸如「不爱惜自己」「随便」乃至更甚的荡妇羞辱。毕竟在传统概念下,大部分人对关系的期许,是“长期”、“稳定”,乃至向着“白头偕老”看齐。但如果对于我们进入这样一段稳定恋爱,却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愉悦,那这种削足适履的“稳定”或许也并不适合自己。我想,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这段关系可以取悦自己——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04
「心动」是门玄学,「恋爱」更是玄上加玄。哪怕是人类间最博学的究极存在,恐怕也很难参透人与人之间的磁场奥秘。两个人的关系,就像是不可探知规律,随涨随落的潮汐。既然不知道两人关系朝着何种方向成形,不如将其就交给时机。松弛下来,单纯地享受亲密感,享受陪伴......未必不是一个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过急去给一段关系下一个定义,可能反而会忽略两人相处时,那些福至心灵的瞬间。那天和朋友的饭局上,她的眼睛时不时瞄着旁边的手机屏幕,等到“新消息提醒”出现那一瞬间,眼睛明显亮起来。
我想,在她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那些关于爱情的期待和依赖——或许都在这段还不属于爱情的陪伴中悄然得到了。
谁能说这不珍贵呢?
不论结果如何,
感谢一起走过的这段时间。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单身,接受date文化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