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几天,相声演员岳云鹏又上了热搜。他连发两条微博吐槽手机标注128G内存,但打开一看可用内存只有112G,质疑手机厂商是不是应该只收112G的钱,可用内存是多少就该宣传多少。4月16日,上海市消保委回应称,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建议手机厂商附带标注该款手机实际可用存储空间,公示手机内置预装软件的数量、种类和大小,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手机内存也有“公摊面积”?岳云鹏的吐槽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他说外行话,“很可笑”。但也有声音表示,“终于有人对这个现象提出质疑了”。
岳云鹏的吐糟真的可笑吗?有些人之所以笑话岳云鹏,是认为可用内存小于标注内存,这是手机这个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只有预装系统,手机才能正常使用,所以“公摊面积”无法避免。目前所有智能存储设备,都存在系统占存储空间的问题。让厂商推出一款基于128G+nGB的特殊版本存储,是“不可能”的。应该说,就现实而言,这样的解释完全能说得通。但这些人搞错了一个问题,就是岳云鹏吐槽的到底是什么?很显然,他绝不是让厂家推出一款不可能存在的手机,而是在质疑厂家漠视用户知情权,乃至涉嫌虚假宣传。
有些人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些人却想争一个理儿、讨一个说法。岳云鹏显然属于后者。而且,很多人都存在这种质疑,只不过因为缺少知名度,平时说话少人注意罢了。而往前回溯就会发现,早在2013年,央视就报道过“缩水的内存”。此前,手机厂商的做法是,只解释不改正,除了一再辩称这不是虚假宣传之外,就啥也不干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真实情况;经营者应当确保其提供的商品信息真实、全面、准确,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就此而言,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是内存128G的手机,但实际只有112G,那就确实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现在问题在于,手机内存的标注方式缺乏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包括可用内存和全部内存的定义等。这就导致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
如今,智能手机在我国已然普及,而系统部分占用内存是不固定的,系统每一次升级,其占用的内存基本要发生变化,这就使得用户的手机内存逐步被“吃”掉。很多人都有亲身体验,手机用着用着就跑不动了。虽然这一过程难以准确量化,但还是应该有一个标准,规定厂商在优化系统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承诺,让消费者心里大体有数。这样的行业规范不能总是缺席,更不能无休无止地拖延下去。
相比于行业标准,眼下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手机预装APP。如果说内存缩水是“公摊面积”的话,预装APP就相当于强占别人的房间,而且有些预装APP是无法卸载的。这里面固然有手机厂商的推广意图,同时更演变为一种牟利手段。比如,有报道称,某款手机预装了31个APP,一个收费在0.8元到5元之间。对于一款销量过百万乃至千万的手机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笔收入。厂商盆满钵满,消费者却苦不堪言,到底凭什么啊?这样的局面,是时候改变了。